深耕海洋信息事业20年——“牛哥”

信息来源:国家海洋信息中心 作者: 发布时间:2023-06-26

他个子不高、真诚随和;他脚踏实地、坚守岗位。他叫刘金,同事们亲切地称他“牛哥”,一是因为他业务能力强、技术水平高、工作经验丰富,二是作为湖北人,“Liu”和“Niu”分不清,“刘哥”也就变成了“牛哥”。刘金2003年入职,到今年已在中心工作了整整20年。这20年里,刘金以只争朝夕的姿态磨炼自我,以心无旁骛的努力钻研业务,一张蓝图绘到底,一步步成长为经验丰富、敢当大任、能挑大梁的“中流砥柱”。

一、 “程序员”到“架构师”,锤炼海洋信息业务

初到中心,刘金负责海洋地理数据库建设、海洋信息系统开发工作。作为主要技术人员,他参与开发了海域使用管理、海岛三维可视化、海洋划界等信息系统,需要携带设备和软件到沿海各个省厅和市局去做推广应用和技术支撑。那个时候还没有高铁,他经常乘着绿皮火车,一个地方部署完成,当天就要赶往另外一个地方,还要随时电话解决用户遇到的各种问题,可以说,“牛哥”见证了中心很多系统的从无到有。2008年,国家海洋局成立了数字海洋科学技术重点实验室。作为实验室技术骨干,刘金开始从事海洋信息化领域关键技术研究,对信息系统建设的认识不再局限于系统开发,更多的是从软件顶层设计和架构本身出发,结合海洋实际业务需求开展技术攻关工作。为使海洋调查人员快速、及时、准确了解调查区域的海洋环境、权益界限等信息,2015年,刘金主持了全球变化与海气相互作用专项的船载调查信息系统研发项目,组织研发搭建了指挥级、监控级以及服务级一体化的岸基-船基联动系统。为了系统能够顺利安装部署,他利用半个月的时间提前跑遍“向阳红08”、“科学一号”、“科学三号”、“北斗号”、“实验1号”等18艘科考船,详细调研了解每艘船上的工作环境,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回来后根据这些资料调整优化系统功能和设备安装环境,大大缩短了系统现场部署应用时间,使项目研发成果第一时间发挥实际保障服务作用。

在科考船上部署船载调查信息系统

二、 “学士”到“博士”,攻坚海洋信息技术

随着业务工作的不断深入,刘金逐渐发现现有知识结构难以满足业务工作需要,尤其是在海洋信息化支撑海洋决策管理关键技术方面掌握不够深入。为提升自身专业知识能力和业务水平,刘金利用周末和节假日时间,完成了硕士和博士要求的全部课程,分别于2011年和2018年取得了武汉大学硕士学位和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博士学位。在准备博士论文的一个个夜晚,经常是女儿在书房写作业,他在对面写论文,父女俩比着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刻苦努力换来的是知识技能和综合能力极大的提高。他将博士期间关于虚拟灾害地理实验研究成果、倾斜摄影技术以及多尺度影像瓦片创建技术成果应用到海洋信息系统建设和业务管理中,并获得了中国电子学会科学技术奖、广西科学技术奖等多项省部级奖励。

三、 “徒弟”到“师傅”,传承海洋信息事业

回首20年,刘金完成了三重身份转变,“小刘”变成了“牛哥”,“助工”变成了“正高”,“徒弟”变成了“师傅”。作为海洋信息化部党龄最长、年龄最大的“老大哥”,刘金经历了“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908专项)办公室到海洋信息化部的部门变迁,更是见证了中心20年海洋信息事业的大发展。现在的刘金深耕海洋信息化顶层设计、信息化重大专项建设和管理决策支撑,积极践行导师“传帮带”,推动业务传承、经验传授。在刘金的带领下,多名年轻同事已经在各自业务领域独挡一面,形成了一支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海洋信息化团队。

刘金和他带领的业务团队

这就是“牛哥”,一名普普通通的海信人,百尺竿头勇登攀、砥砺前行秉初心,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不平凡的事,为海洋信息事业的发展奉献着青春和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