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沿海赤潮生消过程及其生态环境特征

信息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07-11-28


155


华南沿海赤潮生消过程及其生态环境特征

号:2006402091
研究起止2001年01月—
年限:2006年10月
计划来源:国家、地方计划
推荐部门:中国科学院
联系单位:中国科学院南海
海洋研究所
地址:广州市新港西路
164号
邮编:510301
联 系 人:李丽璇
电话:020-89023122

该项目在对华南沿岸海域赤潮高发区的生态环境、赤潮生物种类及赤潮生消过程进行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以下结果:
1.综合历史资料和现场监测分析,发现华南沿海赤潮有以下特点:赤潮发生的频率有逐年增加趋势,并且每个月都有爆发赤潮的可能,春季为赤潮高发期;赤潮发生区域增多,珠江口、大亚湾、大鹏弯是华南沿海赤潮高发区,近年来柘林湾、湛江港等海域也频繁发生赤潮;养殖区、渔港等是华南沿海赤潮多发水域;赤潮生物种类多,已记录赤潮生物139种,甲藻和硅藻引发的赤潮次数最多。
2.跟踪研究了华南沿岸典型海域-珠江口和大亚湾的赤潮生消过程,掌握了不同海域由不同赤潮生物引发赤潮的化学、物理和生物因子的变化,探讨赤潮发生和消退的原因,指出珠江口发生的赤潮属河口型,大亚湾内的哑铃湾发生的赤潮是由养殖区富营养化引起,大亚湾口发生的赤潮属外源性。大亚湾大鹏澳网箱养殖区的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证实了网箱养殖可造成海域的富营养化,从而为赤潮的发生提供了物质基础。
3.发现大鹏澳水域春季浮游植物主要受N的影响,夏季主要受P影响。在营养盐加富试验中,夏季加入含有P系列的浮游植物增殖速度最快,揭示P是此时大鹏澳浮游植物的潜在限制因子。综合以往大鹏澳水域营养盐的历史数据发现,其营养盐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N:P比值有不断上升的趋势,使磷酸盐对浮游植物生长起潜在的限制作用。
4.摸清了华南沿海赤潮高发区的生态环境特征,掌握了其典型海区赤潮发生的生消特点,为揭示我国不同海域赤潮的形成机理和环境效应提供了重要资料,对促进赤潮监测预警和防灾减灾体系的建立,减轻赤潮灾害的损失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完成论文23篇,其中SCI刊物发表5篇,核心期刊发表8篇,学术会议交流10篇,(国际会议论文5篇);专著章节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