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礁海域高效营养生态泵与生物多样性特征

信息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07-11-28


153


珊瑚礁海域高效营养生态泵与生物多样性特征

号:2006402089
研究起止2001年01月—
年限:2006年06月
计划来源:国家计划
推荐部门:中国科学院
联系单位:中国科学院南海
海洋研究所
地址:广州市新港西路
164号
邮编:510301
联 系 人:李丽璇
电话:020-89023122

对南海典型珊瑚礁海域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创新成果:
1. 深入分析了南海典型珊瑚礁海域的生物群落组成和物种多样性,报道渚碧礁浮游植物131种,浮游动物120多种,大型底栖动物314种。发现渚碧礁泻湖微型、微微型浮游植物叶绿素a含量在粒径结构上明显占优势,特别是微微型的组分占据主导地位;南沙海区微型浮游生物的生物量较低,渚碧礁潟湖与礁坪的浮游动物数量分布差异十分明显,前者显著多于后者,白天礁坪的浮游动物密度和种数都非常稀少,夜晚显著增加;各主要类群均呈显著的白天下沉、夜晚上升的昼夜垂直移动现象;指出光照是影响热带珊瑚礁海域浮游动物昼夜变化的主要因素,与盐度和叶绿素a浓度的关系不密切。
2.首次对南沙群岛海区的浮游动物次级生产力进行研究。南沙群岛海区夏季100m以浅水体的次级生产力较高,估算平均值为72.9mgCom-2od-1,这与南沙群岛海区位于热带,水温较高有一定的关系;次级生产力的分布有三个高值区,分别位于调查区的西南部、西北部和东北部。同时计算了浮游动物的个体日生产力,平均为2.2mgCoind-1o d-1,调查区的西南部由于受湄公河和泰国湾冲谈水的影响,营养盐较丰富,浮游动物的丰度虽高,但浮游动物的大型个体种类被小型个体种类所取代,故浮游动物的个体日生产力最低。并且也计算了初级生产力与浮游动物次级生产力的营养传递效率,平均转化效率为18%。
3.首次应用限制性长度多态性DNA分析标记技术(简称AFLP)分析了南沙群岛海区笛鲷仔稚鱼的遗传多态性,并进行了笛鲷属(Lutjanus)仔稚鱼的的分类鉴定;发现南沙群岛珊瑚礁水域桡足类歪水蚤新种-膨歪水蚤(Tortanus tumidus);早先的研究多认为珊瑚礁中的浮游动物数量十分稀少,现通过改变采样方法,发现珊瑚礁中的中小型浮游动物数量相当丰富,其个体小、数量多、繁殖快,在珊瑚礁生态系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4.首次在南沙海域和渚碧礁系统地研究了210Po/210Pb的不平衡性,并阐明其海洋学意义。给出溶解态210Po、210Pb清除速率及颗粒态210Po、210Pb的迁出速率,揭示了南沙海域210Po和210Pb分馏的机制,证实了寡营养海域和富营养海域210Po生物地球化学行为和循环路径的差异,指出210Po可能是研究硫族元素(S、Se、Te和Po)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有用示踪剂;阐明南沙海域新生产力的新氮来源,得出f比值为0.14,并已为国内、外学者所引用。
完成论文30余篇,其中SCI刊物发表5篇,核心期刊发表15篇,学术会议交流10篇。研究结果对阐明热带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及合理利用海洋生物资源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