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西北部新生代盆地的高压型热水系及其地质意义

信息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07-11-28


152


南海西北部新生代盆地的高压型热水系及其地质意义

号:2006402088
研究起止2003年07月—
年限:2005年12月
计划来源:部门计划
推荐部门:中国科学院
联系单位:中国科学院南海
海洋研究所
地址:广州市新港西路
164号
邮编:510301
联 系 人:李丽璇
电话:020-89023122

1.超压体系与油气分布。超压体系是指由原生(海)水、溶解气水、游离气和油组成的混相地质流体,其流体压力超过静水柱压力,有的甚至接近于静岩柱压力,它一般埋藏于超压盆地1.5-9公里深部。莺歌海盆地新近纪以来强烈沉降,中新世早期沉积速率为780m/Ma,而第四纪的沉积速率超过1000m/Ma,最高可达1400m/Ma。由于快速沉降、不均衡压实、水热增压和生烃作用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在南海西北部盆地形成一个巨大的强超压体系。该超压体系在反射地震剖面中表现为低速层,它具有穿时性,与地层并没有明显的对应关系。超压盆地的油气倾向于在超压体的过渡带中富集。一般来说,超压体系就是烃源岩,它可以作为盖层,对下伏油气藏起压力封闭作用。超压又是油气运移的原动力,它迫使地下高压流体通过水压裂断层或各种构造输导层,由高势区向低势区运移、聚集,低势区和低势层是油气运移的方向和成藏的有利地带。
2.超压盆地的喷溢成藏模式的提出。南海西北部盆地的超压体喷溢活动与突发性构造事件以及油气成藏作用有着密切关系。在超压盆地的高温超压地层中,成熟的烃类以溶解状态储存在孔隙水中,超压体沿断裂带的突发性喷溢活动过程以幕式活动形式周而复始的,超压层的超压流体(溶解气水、游离气和油)便沿着断裂向外喷溢,向上或侧向往过渡带和常压带运移,外溢的超压流体开始出现油、气、水的分离,溶解在地层水中的天然气大量出溶,游离气相大量增加,聚集成藏,在超压盆地的过渡带和常压带中形成大的油气藏。因此,在超压盆地的石油、天然气勘探中,应注意超压体顶界面附近的过渡带和常压带特别是温度和压力的正异常区,无论在平面上还是在剖面上它们代表超压流体主泄露区,是油气最有利的聚集区,应作为勘探靶区。由于超压体系的喷溢作用使深部高压流体沿水压破裂断层侵入到浅部的储集层,在超压盆地中常常形成一系列如断层、泥底劈和刺穿构造,这些构造是超压盆地油气的构造释放点和运移通道。该课题所提出的超压体系幕式喷溢与油气成藏模式为南海北部陆缘超压盆地的油气勘探和资源评价提供新认识和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