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用档案点亮新中国的蓝色印记

信息来源:国家海洋信息中心 作者:薛惠芬 徐文斌 发布时间:2023-06-15

编者按:1983年,海洋档案馆在天津应势而立,与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一个单位两块牌子。2007年9月,经国家档案局批准,海洋档案馆正式更名为中国海洋档案馆。40年来,尤其是近10年,中国海洋档案馆在强化档案资源建设、档案信息化建设和档案安全保障能力建设的同时,抢救性收集新中国海洋的社会记忆,开发档案文化产品,让“深闺”珍品走进了大众视野,点亮了新中国的蓝色印记。(本文刊载于《中国自然资源报》2023年6月8日1309期第4版)

抢救珍贵史料 丰富蓝色典藏

2012年,中国海洋档案馆开始征集1963年提出《加强海洋工作的建议》的29名专家档案,标志着海洋档案史料征集工作正式启动。2017年,为解开馆藏漂流瓶档案的疑惑而开展的青岛寻觅之旅,则推动了海洋口述历史采集工作的常态化发展。

10年来,为建立29名专家的群像记忆,档案人员辗转多地,寻访他们的家属、同事和学生,获得档案资料近4000件,更有幸获得刘光鼎院士和文圣常院士对新时代海洋工作的亲笔勉励。如今,这些专家虽已离开人世,但他们留下的照片、手稿、书籍和物品等已被永久珍藏,成为新中国海洋事业启程不可或缺的佐证。

拜访刘光鼎院士

近年来,中国海洋档案馆采访亲历者近90人次,获得口述历史资料3.2TB、7500分钟。新中国海洋事业发展征途上的南极考察等重大事件,通过亲历者的讲述愈加生动、翔实,这些口述资料也让历史更加鲜活、可感,让新中国的蓝色印记熠熠生辉。

采访原国家海洋局局长严宏谟

不仅如此,档案人员没有放弃任何一次填补馆藏空白、丰富馆藏的机会。他们通过网络收集、社会征集、口述采集、仿真复制、共享交换等途径,获得珍贵史料近7600件,极大地丰富了新中国海洋的社会记忆。

强化能力建设 打造品牌效应

2019年,《去地球南端上抹一道中国红》微视频获评国家档案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活动特等奖第1名。2021年,“蓝色印记”档案展厅获评国家档案局庆祝建党百年特别案例。这都是对海洋档案服务工作的高度评价。

10年来,中国海洋档案馆加强音像档案管理能力建设,配备了专业化的档案影音采编设备,为自主研发视频类档案产品创造了条件。同时,档案人员精心打造“蓝色摄像头”档案视频品牌,产出200余部作品。其中,有影音素材艺术合成的专题片,如《一个大国的承诺》《为星辰与大海相遇》;有以亲历者诉说为核心的纪录片,如《印象108乙机》《一个摄像师眼里的首次南极科考》《太平洋上放气球》;有原始音像档案精剪片,如《影像中的海洋情报所》和《档案里的海洋日》系列短视频等。

系列档案视频 

10年来,中国海洋档案馆在不少纪念日都会举办主题档案展览,“蓝色印记”就是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建党百年之际建成的海洋档案展览厅。展览通过新颖的表现形式,带给观展者沉浸式的体验,再现了新中国海洋事业走过的不平凡历程和取得的成就。

中国海洋档案馆还围绕“那年今日”“海洋人物”等主题,挖掘撰写档案背后的故事并向社会发布。10年里,档案人员原创、整编各种类型档案文章约900篇,广受好评。

打通传播途径 探索体系建设

2017年11月,在“档案服务海洋强国建设”主题研讨会期间,一场由6部短视频和2个档案图片展组成的文化盛宴,首次规模化地展现了海洋档案的文化魅力,获得与会代表的一致好评。

10年来,中国海洋档案馆的档案文化产品通过“海洋档案”微信公众号和海洋档案信息网站同步发布,多个产品被“学习强国”平台,“观沧海”“i自然全媒体”等公众号以及国家档案局网站、科普中国网站等转载。“蓝色印记”档案展厅自开放以来,接待了来自中央和国家机关、自然资源部派出机构和直属单位、海军、沿海自然资源管理部门、天津市党政机关和各地多所学校的200个批次的参观者。

海洋档案展厅接待大量参观者

越来越多的社会公众通过海洋档案文化产品,了解了新中国海洋发展的历史和成就,改变了对档案馆“发黄故纸堆”“密集档案盒”的刻板印象,“知档案、看档案、认档案”的社会氛围逐渐扩大。同时,中国海洋档案馆不断探索海洋档案文化产品体系建设,初步构建了由规划计划、制度规范、资源管理、产品开发、传播服务5个层面组成的工作框架。史料收集、产品开发和传播服务相辅相成,同主题产品实现多样化,同类型产品实现系列化。

2020年,是我国首枚洲际导弹全程飞行试验成功40周年,中国海洋档案馆研制主题鲜明的档案产品32个,包括短视频、展览、大事记图鉴、史料故事、纪念文章等,开展了为期2个月的集中式发布,展现了海洋工作的卓越贡献。(薛惠芬 徐文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