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赤潮与污染事故

信息来源:国家海洋局 作者: 发布时间:2011-05-25
(一)赤潮

广州海洋资源环境监测中心监视监测结果显示,广州海域无机磷含量、无机氮含量、N/P以及营养指数E等指标都呈富营养化水平,表明广州海域存在着发生赤潮的潜在营养物质条件。2004年8月18-19日,在广州海域个别监测站位曾发现大量脆根管藻和中肋骨条藻,其细胞密度较接近形成赤潮时的细胞基准密度。经进一步跟踪观测,并未发现有害赤潮产生。

W020110729456940662656.gifW020110729456940671651.gif
采样人员进行野外采样及现场监测

(二)污染事故

2004年广州海域未发生过重大的海洋污染事故。邻近海域发生的污染事故也未波及到广州辖区内的海域。

◆赤潮(red tide)
泛指由于海洋浮游生物(主要是甲藻类)的过度繁殖造成海水变色(一般为红色)的现象,在香港则称之为“红潮”。由于引起海水变色的赤潮藻(有时是原生动物)不同,有时所造成的海水颜色也可能是褐色、绿色和橘红色等。

◆赤潮的毒性分类:
1) 无毒的赤潮:它们死亡分解时造成海水缺氧,致使鱼类和无脊椎动物死亡;
2) 有毒赤潮:通过食物链造成人类肠胃消化系统或神经系统中毒;对人无害,但对鱼类及无脊椎动物有害的赤潮:对鱼鳃等发生堵塞或机械伤害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