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海水入侵与土壤盐渍化监测

信息来源:国家海洋局 作者: 发布时间:2011-05-18

2007年,我市对大埕湾和碧州两个断面进行了海水入侵与土壤盐渍化监测。

监测结果表明:我市沿海大部分地区基本未受到海水的入侵,所测站点中,仅有临海的大埕1号井为咸水,向陆方向0.2公里外的所有监测井均为淡水,海水入侵面积很小。

我市沿海地区土壤盐渍化程度低,大埕近海0.2∼0.5公里内为强碱性氯化物型盐土,向陆方向盐渍化类型逐渐过渡到中性氯化物型非盐渍化土和酸性硫酸盐型非盐渍化土;碧州近海0.2∼0.5公里内为强碱性硫酸盐-氯化物型中盐渍化土,向陆方向盐渍化类型逐渐过渡到中性硫酸盐-氯化物型非盐渍化土和中性硫酸盐型非盐渍化土。


W020110729406209425488.jpgW020110729406209504067.jpg


海水入侵(Seawaterintrusion):由于自然或人为原因,海滨地区地下水动力条件变化,使海滨地区含水层中的淡水与海水之间的平衡状态遭到破坏,导致海水或与海水有力联系的高矿化地下咸水沿含水层向陆地方向扩侵的现象。
土壤盐渍化(SoilSalinization):土壤中积聚盐分形成盐渍土的过程。


表4 海水入侵水质分析记录表

监测断面
观测井号
经 纬 度
备注
大埕
大埕井1
E 117°08.592′ N 23°35.733′
咸水(严重入侵)近海点
大埕井2
E 117°08.481′ N 23°35.844′
淡水(未入侵)
大埕井3
E 117°08.373′ N 23°36.083′
淡水(未入侵)
大埕井4
E 117°08.383′ N 23°36.082′
淡水(未入侵)
大埕井5
E 117°08.373′ N 23°36.083′
淡水(未入侵)
碧洲
碧洲井1
E 117°01.106′ N 23°37.046′
淡水(未入侵)
碧洲井2
E 117°01.203′N 23°37.064′
淡水(未入侵)
碧洲井3
E 117°01.158′ N 23°37.0121′
淡水(未入侵)
碧洲井4
E 117°01.177′ N 23°36.995′
淡水(未入侵)
碧洲井5
E 117°01.208′ N 23°37.023′
淡水(未入侵)


表5 盐渍化监测分析记录表

监测断面
站位
经 纬 度
备注
大埕
1
E 23°35.797′ N 117°08.721′
强碱性氯化物型盐土
2
E 23°35.840′ N 117°08.489′
酸性硫酸盐型非盐渍化土
3
E 23°36.055′ N 117°08.326′
酸性硫酸盐型非盐渍化土
4
E 23°36.289′ N 117°08.523′
中性氯化物型非盐渍化土
碧洲
1
E 23°36.964′ N 117°01.066′
强碱性硫酸盐-氯化物型中盐渍化土
2
E 23°37.012′ N 117°01.158′
中性硫酸盐型非盐渍化土
3
E 23°37.043′ N 117°01.172′
中性硫酸盐-氯化物型非盐渍化土
4
E 23°37.023′ N 117°01.208′
中性硫酸盐型非盐渍化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