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赤潮灾害

信息来源:国家海洋局 作者: 发布时间:2011-04-28

2006年我国海域共发现赤潮93次,其中渤海11次,黄海2次,东海63次,南海17次(见图13),累计面积约19,840平方公里(见图14)。有毒赤潮生物引发的赤潮为41次,面积约14,970平方公里。主要有毒赤潮生物为米氏凯伦藻、棕囊藻和多环旋沟藻等。

W020110729474075976690.jpg

图13 2006年各海区赤潮发现次数图14 2006年各海区赤潮面积统计

本年度发现赤潮次数与上年相比多11次,但累计面积比上年有所减少。各海区发现赤潮次数较上年相比分别是:渤海多2次,黄海少11次,东海多12次,南海多8次。

2006年,主要赤潮事件如下:

5月3日~6日,浙江省舟山外海域发生赤潮,最大面积约1,000平方公里,主要赤潮生物是具齿原甲藻和中肋骨条藻。

5月14日,长江口外海域发生赤潮,最大面积约1,000平方公里,主要赤潮生物为具齿原甲藻。

5月20日~27日,浙江省渔山列岛附近海域发生赤潮,最大面积约3,000平方公里,主要赤潮生物为具齿原甲藻。

6月12日~14日,浙江省洞头岛到南麂列岛附近海域发生赤潮,最大面积约2,100平方公里,主要赤潮生物为米氏凯伦藻。

6月24日~27日,浙江省渔山列岛到韭山列岛海域发生赤潮,最大面积约1,200平方公里,主要赤潮生物为旋链角毛藻。

10月2日~7日,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湾海域发生赤潮,最大面积约400平方公里,主要赤潮生物为短角弯角藻和有毒性的链状裸甲藻。

10月8日~26日,天津近岸海域发生赤潮,最大面积约210平方公里,主要赤潮生物为有毒性的球形棕囊藻。

10月22日~11月5日,河北省黄骅附近海域发生赤潮,最大面积约1,600平方公里,主要赤潮生物为球形棕囊藻。

12月3日~23日,广东省汕尾港海域发生赤潮,最大面积约45平方公里,主要赤潮生物为球形棕囊藻,有零星死鱼现象(见图15)。

W020110729474076104965.jpg

图15 广东省汕尾市赤潮造成养殖鱼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