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入海排污口排污及邻近海域环境质量状况

信息来源:国家海洋局 作者: 发布时间:2009-08-14

陆源污染物排海是造成我国近岸海域环境污染和生态损害的主要原因之一。为全面掌握我区陆源入海排污对近岸海域生态环境的损害程度,在前几年监测的基础上,2008年我区继续对沿海陆源排污口及其邻近海域生态环境实施了海陆同步、多项目、高频率的监测,监测力度较往年大大加强。


3.1 入海排污口排污状况


2008年,我区对沿海的26条入海排污口进行了监测,监测结果显示,25条入海排污口超标排放污水,超标率达96.2%,主要超标污染物(或指标)为、粪大肠菌群及COD等,虽然排污口总体排放量较小,但长时间的排放对当地海洋环境会造成较大的影响。

2008年重点入海排污口排污状况标识

W020110729395591150115.jpg

注:A级(红色标识)入海排污口,对海域环境造成的危害或潜在的危害最大,需要对其实施严格的监督管理;


B级(橙色标识)入海排污口,对海域环境造成的危害或潜在的危害较大,需要对其实施严格的监督管理;


C级(黄色标识)入海排污口,有一定的海域环境危害或潜在危害,需要对其加强监督管理;


D级(蓝色标识)入海排污口,对海域环境造成的危害或潜在的危害较小,需要对其实施常规监督管理;

W020110729395591252400.jpg

图3-1入海排污口

3.2 陆源入海污染物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陆源污染物排海量的持续增加将导致我区近岸海域受到的污染逐步增大,排污口邻近海域有7%左右的海域水质属劣四类标准,14%左右的海域属四类标准,43%左右的海域属三类标准。部分监测区域的沉积物质量属于三类或劣于三类海洋沉积物标准。主要超标污染物为无机氮、石油类等。


由于部分排污口设置在海洋增养殖区和滨海旅游度假区邻近海域,排污口大量向邻近海域排放污染物,造成该海域的环境退化、适于养殖的水域面积急剧缩减,养殖生物体内粪大肠菌群及镉、铅、石油类等污染物含量较高,甚至造成部分超标,海产品的食用安全风险指数增加;由于多数陆源排污口的长期超标排放,导致部分生态区域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环境恶化的趋势加剧,已对北海山口的红树林、涠洲珊瑚礁、合浦海草床及北仑河口的红树林生态系统构成了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