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海洋灾害

信息来源:国家海洋局 作者: 发布时间:2008-01-17

3.1 海洋赤潮

2004年,国家海洋局继续在葫芦岛市水产养殖区设立海洋赤潮监控区。市局组织相关单位进行了监测,同时开展了赤潮应急监测,取得了很好效果。对赤潮监控区水域进行化学、生物、水文气象等要素的分析、观测工作。在《葫芦岛市人民政府海洋赤潮应急响应预案》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编制了《葫芦岛市海域突发性污染应急预案》,建立了预警、预报信息系统。

2004年赤潮发生的主要特点是发生早、分布广、面积有所减小,持续时间较长,距岸近,但未构成严重危害。全年共发现海洋赤潮8起,累计面积约为120平方公里,优势种为夜光藻,此种藻类属无毒藻。

2004年赤潮发生情况一览表

发生时间 发生海域 赤潮面积 赤潮生物种
5月23日 连山区塔山乡 1 km2 夜光藻
5月23日 龙港区柳条沟 3 km2 夜光藻
5月23日 兴城市海滨乡 4 km2 夜光藻
5月23日 兴城市刘台子乡 5 km2 夜光藻
5月24日 赤潮监控区 100 km2 夜光藻
5月26日 绥中县芷锚湾 2 km2 夜光藻
5月29日 绥中县高岭镇 3 km2 夜光藻
5月29日 绥中县荒地镇 2 km2 夜光藻

近岸海域最早5月23日发现赤潮,比上年提前了五天,发生赤潮突害后,市局启动了应急预案,经过专业队伍和志愿者共同监测,以及国家海洋局海洋赤潮应急监测,到6月4日开始减退,至6月10日全部消失。

W020110729463771893181.jpg

赤潮又称有害藻华,是海洋中某些浮游生物(尤指藻类)、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增殖或聚集达到某一水平(主要指密度),引起水色变化(生物本身有颜色)或对其他海洋生物产生危害作用(分泌毒素)的一种生态异常现象。主要危害为:通过降低海水溶解氧(呼吸、光合作用或死亡后分解等)或产生毒素来引起海洋生物大量死亡,对海水养殖危害巨大,毒素还可能通过鱼类和贝类的富集对人类产生严重毒害作用。

3.2 风暴潮灾害

2004年9月14日至16日,受到温带天气系统影响,辽东湾葫芦岛验潮站出现129厘米增水,最高潮位375厘米,接近当地警戒潮位(380厘米)。

3.3 海冰灾害

2003/2004年冬季冰情偏轻。2004年1月下旬和2月上旬葫芦岛沿岸最大流冰范围15海里,一般冰厚10~15厘米,最大40厘米。在其冬季严重冰情期间,海冰对出入葫芦岛沿岸港口的船只影响较为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