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平面仍处于1980年以来高位,上升速率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2023年中国沿海海平面公报》解读

信息来源:国家海洋信息中心 作者:国家海洋信息中心 相文玺 发布时间:2024-04-24

2023年,全球变暖进一步持续,中国沿海海平面仍处于1980年以来高位,极端海面事件及其级联效应影响明显,给沿海自然生态环境、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以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沿海地区和有关部门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持底线思维,扎实开展海平面变化监测、调查和评估等工作,应对海平面上升相关风险的科学性、针对性进一步提高。

一、 中国沿海海平面变化特点

监测和分析显示,中国沿海海平面变化总体呈加速上升趋势。1980-2023年,中国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为3.5毫米/年;1993-2023年,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为4.0毫米/年,高于同时段全球3.4毫米/年的平均水平。

2023年,中国沿海海平面较常年(1993-2011年平均值)高72毫米,仍处于1980年以来高位。与2022年相比,以山东半岛东部为界,北部沿海略有上升,南部沿海下降明显,其中台湾海峡至广东西部沿海海平面平均降幅约45毫米。

1980-2023年中国沿海海平面变化

2023年,中国沿海海平面变化空间和时间特征明显。渤海沿海海平面较常年比最高,为122毫米,其中环渤海沿海海平面达1980年以来最高。各月海平面波动较大,2月北部湾沿海、5月河北北部至长江口以北沿海海平面达1980年以来同期最高;11月中国沿海、3月和12月台湾海峡沿海海平面均为近10年同期最低,较2022年同期下降约90~120毫米;另外,1月、7月和8月中国沿海海平面较2022年同期下降幅度均超过40毫米。

二、 海平面持续上升成因

全球海平面上升主要由气候变暖导致的海水增温膨胀、陆地冰川和极地冰盖融化等因素造成。2023年,全球平均表面温度比工业化前水平(1850-1900年平均值)高1.45±0.12℃,为有观测记录以来最暖的年份;全球海洋上层2000米热含量达历史新高;2022年9月至2023年8月,格陵兰冰盖冰量损失约2170亿吨。

海平面上升的主要贡献因素

我国沿海海平面除了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总体呈上升趋势外,还与局地的地面沉降、区域水文气象要素变化等密切相关。2023年,赤道中东太平洋经历了从三重拉尼娜事件到中等强度厄尔尼诺事件的转变,距平风场导致沿岸出现长时间增水或减水,各月降水量波动较大。2月、5月距平风场引发的长时间增水过程对当月区域海平面异常升高贡献分别为56%和36%;3月和11月沿海局部地区降水量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少。同时,部分沿海地面沉降造成相对海平面上升幅度较大。

三、 海平面上升影响及应对

近40年来,海平面上升的长期累积效应造成海岸带生态系统挤压和滩涂损失,影响沿海地下淡水资源;高海平面加大风暴潮和滨海城市洪涝致灾程度。

2023年9月,福建、广东沿海处于季节性高海平面期,强台风“苏拉”和热带风暴“海葵”先后在广东珠海、阳江,以及福建东山、广东饶平沿海登陆,影响期间连续增水超过150小时,海平面较常年同期高约370毫米,高海平面叠加天文大潮和风暴增水,加剧灾害致灾程度。两次过程造成广东、福建沿海多处堤防、码头等受损,多地渔业养殖损失,直接经济损失超过7.5亿元。受海平面上升和极端海面事件影响,2023年,辽宁、山东、江苏、海南沿海部分监测岸段海岸侵蚀加剧,其中砂质海岸平均侵蚀距离约2.7米;河北北部、山东、江苏南部沿海部分监测断面重度海水入侵程度加重,重度海水入侵距离均超过6.8千米。

海南东方华能电厂南侧岸段海岸侵蚀

《公报》给出了2024年沿海地区季节高海平面期和海岸带灾害高发时段的天文大潮发生时间,提醒沿海相关部门密切关注以上时段的海洋天气过程。

下一步,应继续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统筹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不断完善海平面变化影响调查业务体系以及科学评估机制,深入推进海平面上升风险预警和灾害防治;持续深化海岸韧性技术支撑,推动将海平面上升纳入海洋工程设计、滨海城市防潮排涝能力校核,以及空间规划指标体系;积极参与全球海洋治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