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中国代表参加联合国“海洋十年”大会并举办边会活动综述

信息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作者:王自堃 发布时间:2024-04-17

联合国将“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2021-2030)”(简称“海洋十年”)定义为一场世界范围内大规模持久性的海洋科学革命,赋予其“推动形成变革性的海洋科学解决方案,促进可持续发展,将人类和海洋联结起来”的使命,旨在推动形成海洋领域创新性的科学问题解决方案,促进海洋、气候和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从而实现“我们所希望的海洋”目标。

当地时间4月10日~12日,2024联合国“海洋十年”大会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中国代表出席大会,并举行多场边会活动,通过讲述中国故事,呼吁各国共同为“海洋十年”行动和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有效落实作出贡献。

同时,会议期间的各项活动中,也展示了联合国“海洋十年”中国委员会成立以来,深入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行动与实践。

向海洋,寻找缓解气候变化影响的解决方案

4月9日,联合国“海洋十年”大会开幕前一日,一场名为“缓解气候变化影响的海洋解决方案——以非洲为例”的研讨会拉开序幕。

研讨会由联合国“海洋十年”海洋与气候无缝预报系统大科学计划牵头发起。当天的研讨会旨在展示该项计划合作伙伴共同取得的科学成果,以审视当前海洋与气候观测和预测能力,探讨预报面临的挑战与可行的解决方案,为“海洋十年”深入实施建言献策,贡献中国智慧和方案。

据悉,联合国“海洋十年”行动共分为4大类:计划、项目、捐助、活动。其中,“计划”是“海洋十年”框架下级别最高的一类行动,目前全球共批准52项。

由中国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牵头、全球25个国家的34家海洋与气候科研机构和3个国际组织共同发起的“海洋与气候无缝预报系统大科学计划”于2022年6月获批。这标志着我国在海洋与气候预报预测领域已从长期科技积累与发展,跨入国际科学引领阶段。

研讨会上,该计划首席科学家乔方利特别指出,由该计划支持研制的新一代低成本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漂流浮标已正式发布,这将拓展当前的全球观测网规模和功能;其全球大规模布放,将极大推动海洋-气候观测发展。研讨会审议通过并发布了《联合国“海洋十年”海洋与气候无缝预报系统大科学计划实施计划》,将为该计划及其下设项目在“海洋十年”期间的长期目标、运行计划、具体实施等提供指导,引领该计划在全球海洋与气候研究事业中砥砺前行。

此次研讨会的主题“以非洲为例”,也透露出“海洋十年”行动新的关注重点。据与会中国代表介绍,联合国“海洋十年”在2023年10月发布的06号行动中指出,着重支持在非洲和加勒比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共同设计新的行动,以填补以上区域在知识和能力发展方面的空白。

另一场大会边会活动——“泛热带海洋观测系统协同设计”研讨会,也体现了“海洋十年”关注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参与及海洋可持续发展的这一理念和态度。

4月11日,“泛热带海洋观测系统协同设计”研讨会通过互动式专题讨论的形式,以台风、热带气旋、边界流和风暴潮为示范,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共同设计的原则,与价值链中的各方利益相关者合作,建立一个具有变革性和解决方案导向的海洋观测系统,从而更好地推动满足泛热带地区海洋观测的发展。

“泛热带海洋观测系统协同设计”研讨会由联合国“海洋十年”海洋与气候协作中心,海委会全球海洋观测系统,海洋和气候观测委员会,气候和海洋:变异、可预测性和变化、世界气候研究计划,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共同主办。

中国在推动全球海洋观测系统发展方面一直发挥着积极作用,尤其是在印度洋和热带太平洋观测系统的建设方面。通过主办本次研讨会,有效宣传了我国对全球海洋与气候变化观测的贡献和成果,尤其是中国科研机构牵头研发的新一代低成本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漂流浮标和“白龙”浮标,加强了我国与世界各国及重要国际组织在海洋观测领域的合作交流,必将对泛热带海洋观测系统的建设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据介绍,作为主办方之一的海洋与气候协作中心于2022年6月获批成立,是“海洋十年”首批设立的5个协作中心之一。该中心由中国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联合国内外多家机构成功申办。研讨会上,展示了我国在推动全球海洋观测系统发展方面的贡献和成果,加强了我国与世界各国和重要国际组织在海洋观测领域的合作交流,对泛热带海洋观测系统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数字﹢”,加大海洋保护与利用“朋友圈”

海洋科学至今仍是一门以观测为主要手段的学科,海洋领域几乎所有重大科学进展都与观测手段的创新密切相关。

4月9日,由中国大洋事务管理局主办、中国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承办的联合国“海洋十年”大会“数字化深海典型生境”边会如期举行。

作为联合国“海洋十年”大会下系列重要边会活动之一,此次研讨会围绕“数字化深海典型生境——深入海洋,深入未来”主题,邀请全球深海典型生境领域的嘉宾共聚一堂,探讨数字化技术在深海领域的发展和应用,积极务实推进联合国“海洋十年”数字化深海典型生境大科学计划的合作与交流。

数字化深海典型生境大科学计划于2023年6月8日世界海洋日获批实施。该计划聚焦深海生境中最易受到人类活动和全球变化扰动的部分,包括海山、洋中脊、海沟、深海平原和极地,提升对深海典型生境的观测、模拟和制图能力,将利用先进技术开展深海科考,构建智能观测系统,并促进数据和样品的共享。该计划由39个国家64个机构通力合作,共享先进的海洋技术和管理理念,为“海洋十年”愿景和目标的实现提供科学支撑。

中国工程院院士、数字化深海典型生境大科学计划首席科学家李家彪作研讨会主旨报告,介绍该计划及2024年国际航次相关情况。在圆桌讨论环节,全体与会者问答互动,就“数字化深海典型生境”未来发展方向、国际航次的各利益相关者的需求、深海生物多样性以及深海生境前沿技术领域等话题展开热烈讨论。

来自深海领域相关国际组织,英国、美国、法国、西班牙、葡萄牙、瑞士、挪威、日本、比利时、芬兰、科特迪瓦、马达加斯加、厄瓜多尔等国的相关科研教育机构和业界代表约60人参会。通过此次边会,国际学者对我国在深海典型生境发现和保护领域所作工作和努力有了更深认识,国际航次的开启也向国际社会展示出我国开放、共享的态度。各国学者的深度交流,为拓宽深海环保“朋友圈”,推动更加务实合作打下良好基础。

4月9日,中国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还举办了联合国“海洋十年”海洋自然灾害防治与环境健康增值项目的边会活动,以“建立观测和预测系统服务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围绕中非海洋科学与蓝色经济合作中心的工作蓝图、中美在“海洋十年”框架下的潜在合作展开研讨。

项目首席科学家王云涛研究员介绍了“海洋十年”海洋自然灾害防治与环境健康增值项目的背景、进展和愿景。该项目旨在推动各参与国家合作研发海洋生态环境预报系统,提升海洋防灾减灾能力、服务海洋可持续发展,将有力促进国际交流合作,共同应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沿海地区海洋生态系统面临的紧迫挑战,为保障近海生态系统的长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思路。活动汇集了来自学术界、政府、工业界和公民社会的利益相关者,探讨了在“海洋十年”框架下的中美、中欧、中非等多边合作机制。本次活动促进了国际交流合作,为保障近海生态系统的长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思路。

4月8日~9日,中国自然资源部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作为东北亚区域全球海洋观测系统(NEAR-GOOS)的代表,应邀参加了在西班牙举行的第十一届全球海洋观测系统区域联盟论坛,并向会议就NEAR- GOOS的重要成就进行了汇报,尤其是NEAR-GOOS在实现区域内海洋观测数据和公共服务产品的开放共享方面的显著进步——由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开发完成的汇集所有成员国观测数据和预报产品的新版NEAR-GOOS门户网站,展现了中方在NEAR- GOOS框架下在协调海洋观测数据共享服务上的不懈努力。

向未来,“为我们想要的海洋提供所需的科学”

此次大会,围绕“为我们想要的海洋提供所需的科学”主题,阶段性总结“海洋十年”取得的成就并规划未来合作,为全球海洋治理和应对海洋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提供科学解决方案,并于会后发布成果文件——《海洋十年愿景2030白皮书》。

白皮书聚焦最为紧迫的优先事项,明确10项挑战的应对方案。

挑战1:了解并战胜海洋污染——了解和绘制污染物和污染物的陆源海源分布,以及其对人类健康和海洋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并制定消除或减轻这些影响的解决方案。

挑战2: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了解多种压力因素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制定在不断变化的环境、社会和气候条件下监测、保护、管理和恢复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多样性的解决方案。

挑战3:海洋对养育世界人口的贡献——创造知识、支持创新和制定解决方案,以优化海洋在不断变化的环境、社会和气候条件下为世界人口提供可持续食物方面的作用。

挑战4:发展可持续和公平的海洋经济——在不断变化的环境、社会和气候条件下,为海洋经济的公平和可持续发展创造知识、支持创新并制定解决方案。

挑战5:提供减缓、适应和增强抵御气候变化影响的解决方案——加强对海洋与气候之间关系的了解,提供知识和解决方案,以减轻、适应和增强对所有地域和所有规模的气候变化影响的复原力,并改进服务,包括对海洋、气候和天气的预测。

挑战6:提高社区抵御海洋灾害的能力——加强针对所有地球物理、生态、生物、天气、气候和人为海洋和沿海灾害的多灾种预警服务。

挑战7:可持续地扩大全球海洋观测系统——确保在所有大洋盆地建立一个可持续的海洋观测系统,为所有用户提供可获取的、及时的、可操作的数据和信息。

挑战8:开发全面的海洋数字表征——通过多方利益攸关方的合作,开发一个全面的海洋数字表现形式,包括一个动态的海洋地图,为探索、发现和直观展示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海洋状况提供免费和开放的途径,使不同的利益攸关方都能从中受益。

挑战9:“海洋十年”能力发展与共享愿景——确保所有利益攸关方在海洋科学的所有方面全面提高能力,公平获取数据、信息、知识和技术。

挑战10:改变人类与海洋的关系——确保人们广泛了解海洋对人类福祉、文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多重价值及服务,确定并克服改变人类与海洋关系所需的行为障碍。

会上,中国代表高度评价联合国“海洋十年”在推动各国海洋科学技术、提高人类对海洋的认知和素养、推进各国交流合作并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解决方案等方面的积极作用,阐释了中方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提升海洋科技创新水平、加强海洋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构建蓝色伙伴关系,以及推动“海洋十年”行动等方面的成果,呼吁各国投入更多力量和资源,为“海洋十年”行动和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有效落实、为深入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

“海洋十年”的使命、愿景与中国倡导的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高度契合。

2022年8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自然资源部牵头会同相关部门成立“海洋十年”中国委员会,制定《“海洋十年”中国行动框架》,组织实施和协调推动“海洋十年”相关重点工作。

在各方积极努力下,目前中国已获批1个协作中心,4个实施伙伴,5项大科学计划和9个项目;中国已与近5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合作协议,积极回应非洲、东南亚、太平洋岛国需求,在“海洋十年”框架下实施共同行动计划,分享在海洋科研、环保、减灾等领域的实践和经验。

4月9日,巴塞罗那,由联合国“海洋十年”海洋与气候协作中心、中国国家海洋博物馆、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和巴塞罗那海事博物馆联合举办的“浮天沧海万里风樯——中国航海技术文化展”开幕。展览内容贯通古今,体现中国悠久的航海历史、重大的发明成就、丰硕的科考成果、积极的海洋治理实践,向与会人员全景式展示中国海洋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交融大同,回顾中国海洋科学的进展与成就,总结中国参与“海洋十年”的重要成果。

展览传播了“友善、包容、互惠、共生、坚韧”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内涵,也传递了中国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积极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担当与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