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边的中心人】多面手“门导”

信息来源:国家海洋信息中心 作者:文/李渊玮、徐文斌 图/李维杉 李渊玮 发布时间:2023-01-09

编者按:在我们身边,总有人任劳任怨,顾全大局甘做配角,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总有人担当有为,加班加点不喊累,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汗水;总有人从不懈怠,几十年如一日,干劲儿不输年轻人;总有人敢拼敢闯,啃硬骨头解难题,让工作成为自己的热爱;总有人义无反顾,管道堵了、空调坏了,不管风霜雨雪准时出现……每个人的涓滴付出,都阐释着“团结、奉献、传承、创新”的中心精神,汇聚成中心千里奔涌的发展力量。近期,中心在微信公众号上线“我身边的中心人”专栏,长期开放投稿通道(nmdisdb@163.com),字数不限、体裁不限,欢迎中心全体职工投稿,讲讲你身边中心人的故事,记录中心最真实、最动人的景象,致敬我们共同价值中最深厚、最可贵的力量,让我们工作和生活中焕发出的光和热,成为彼此身边不熄的灯,照亮我们实现海洋强国的梦。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每逢大型活动、专业会议、招聘面试、春节联欢等重要场合,总有一个身形略胖但又步履匆匆的人举着摄像机,因为既能拍摄又能剪辑,大家都爱喊他“门导”。“门导”大名门翔,是中心海洋档案馆的一名馆员。他2008年入职,十余年与声像为伴,与档案同行,一次次对焦定格了这幢大楼里的忙碌有序和欢声笑语。

用镜头留影中心重要时刻

谈到门翔,同事们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对着电脑上视频编辑软件窗口一帧一帧剪辑的背影,他最多的故事也和剪辑有关。2018年,为了制作中心六十年的历史回顾片,门翔熬了几个通宵,提交前最后一天直到凌晨五点都没有休息,随后迷糊了不到三个小时他又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当时觉得特困,感觉有点虚脱”,同事们见状把他扶到资料整理间休息,一个小时后他才逐渐摆脱了疲惫。熬夜对于后期剪辑来讲是必须要过的一关,每当时间紧任务重时,门翔就在声像室待到很晚,趁着夜深人静时专心工作。

随着中心业务工作的发展,每年需要制作的各类视频也逐渐增多,海洋档案馆为了深入做好声像工作,专门成立了“蓝色摄像头”团队,作为影视编导科班出身的专业人员,门翔负责的就是把撰稿人的思路和素材相匹配,进行最后的画面呈现。“你看到的成片是十几分钟甚至只有几分钟,但是后期剪辑需要根据创作者脚本、领导的意见在大量资料里筛选可用的素材,工作量很大”,门翔介绍道,忙的时候他连午饭也不去吃,在座位上一坐就是一天。

近年来在中心的支持下,声像室添置了高清摄像机、灯光和直播相关设备,还专门布置了访谈场景,硬件水平逐步提高,“全网直播”“最美朗读者”“蓝色印记”档案展厅线上讲解等宣传形式逐渐开展,更先进的设备、更多元的产品类型也给门翔的拍摄工作带来更多挑战。闲暇时间他经常到朋友的录音棚学习最新设备的使用与拍摄手法,为了了解最前沿的动态,他去学习机器特拍,去电视台学现场直播的切换控制,还去其他的展厅看看人家用了什么设备。

许多时候走进声像室,都会看到门翔把充好电的摄像机和“小蜜蜂”(录音设备)装箱,拿起三脚架和直播设备前往报告厅,为第二天中心即将举行的大型会议做准备。提前和不偷懒是门翔保障摄制工作顺利进行的“口诀”。“尤其是现场直播,如果不提前1-2天就到现场把所有机位和线路都布置好,遇到突发情况很可能来不及解决”。

深入钻研用影像呈现海洋档案魅力

2019年,中国海洋档案馆(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创作的《去地球南端上抹一道中国红——中国南极长城站建站档案掠影》,在国家档案局与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组织的建设项目档案微视频征集活动中,一举摘下唯一的特等奖。这部作品的影像素材全都来自馆藏档案资料,其中有关极地考察声像资料共有710GB、200多个文件,最核心的视频也有大约500分钟的时长,门翔把自己“埋”在馆藏档案中,感受那段历史,寻找最合适的画面,和策划人碰方案、挑镜头,想到更合适的点子就再替换。往往一段档案里的描述文字,就需要六七个意境合适的画面来共同呈现。“最难的事是有了脚本却找不着素材”,在一次剪辑时,视频结尾要找一段大潮的影像,翻遍出海的镜头、档案资料都没有合适的,最后在网络资源里找到浙江航拍的大潮,气势也有、清晰度颜色都正好,但这个过程花费了他6个小时。

随着短视频行业的飞速发展,受众对视频的质量和要求越来越高,“门导”的本领也要与时俱进。在今年的视频制作中,门翔探索并实现了仿真和场景还原,新购置了人偶模型做道具、搭建仿真环境、尝试多角度布光,同时还对照学习强国、央视频等平台的优秀作品改进剪辑手法,和团队同事一起讨论更符合主流审美的包装效果。

对门翔来讲,最开心的事莫过于成片时的愉悦。近年来,在中心安排下,海洋档案馆依靠自身原创,先后推出了多部具有影响力的档案音像作品,“每部视频就像个孩子一样,你看着它一点一点从没有到不成熟再到最后达到你的期待”。面对成绩,门翔总说,每一部作品里都凝聚着从策划、撰稿、资料收集等所有人员的努力,而自己只是个“剪片”的。

用沟通化解工作中的问题

门翔走在人群中颇为低调,但每个早晨他总有个能让你微微一笑的开场白。在办公室,每次他来都要跟同事逗上几句,让大家笑一笑。“门翔,如果只是能剪片子、拍摄,那他就不是门翔,他的沟通能力、联络能力都很出色”,部门领导这样说。从组织秋游、素质拓展到档案馆“蓝色印记”档案展厅的建设、声像室多媒体系统的调试情况等,门翔承担了部门很多联络工作。可一开始,他还有过一次受挫的经历,“当时只是当了个‘传话筒’,领导的意思没理解透,后来让设计公司反复修改,既增加了工作量还容易引起对方误解”,那次之后门翔开始格外注重沟通能力的培养,“联络人应当是粘合剂、增稠剂,不能只是去问,要站在全局的角度理解想要的整体效果是什么,也要推己及人去理解设计公司的难点在哪里”。

一次请专业技术公司拍摄“我和我的祖国”微视频无人机外景画面时,门翔作为摄像和助理导演反复进行对接,而对于每个部门参加拍摄的同事,他还要讲解动作要点争取一遍过。“大家伙儿又不是专业演员,容易紧张,这时候逗一逗,开开玩笑,一放松把这些轻松完成”,通过这次组织拍摄,中心有更多的同事认识了门翔。

难得不加班的周末时间,二人转、相声、电视剧《老酒馆》他都爱听、爱看,“得乐呀,大伙都开心快乐地度过每一天最重要了”。在舞台上反串出演、在录音棚里深情朗读、在办公室里帮同事维修电脑、在自家厨房里煎炒烹炸……多面的“门导”,热爱工作,也热爱生活,平凡岗位依然成就最美的身影。(文/李渊玮、徐文斌 图/李维杉 李渊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