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赤潮灾害

信息来源:国家海洋局 作者: 发布时间:2012-07-09

(一)总体灾情

2011年我国沿海共发生赤潮55次,累计面积6076平方千米。其中,渤海13次,累计面积217平方千米;黄海8次,累计面积4242平方千米;东海23次,累计面积1427平方千米;南海11次,累计面积190平方千米。因灾直接经济损失325万元。

本年度赤潮多发期为4月至8月(图13),高发区为东海(发生次数和累计面积分别占全海域的41.8%和23.5%),大面积赤潮主要发生在浙江、福建沿海和黄海北部海域。引发赤潮的生物种类主要为东海原甲藻、夜光藻和中肋骨条藻等,一些赤潮由两种或两种以上赤潮生物共同形成。

W020120709215008288702.jpg
图13 中国沿海2011年各月赤潮发生次数

与2010年相比,2011年全海域赤潮发生次数减少14次,累计面积减小4816平方千米。其中,渤海赤潮发生次数增加6次,累计面积减小3343平方千米;黄海赤潮发生次数减少1次,累计面积增加3507平方千米;东海赤潮发生次数减少16次,累计面积减小4947平方千米;南海赤潮发生次数减少3次,累计面积减小33平方千米。

沿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赤潮灾害损失见表9。其中,浙江省直接经济损失来自赤潮藻类毒素导致的近海鲍鱼和石斑鱼死亡;广东省直接经济损失来自赤潮生物大面积爆发诱发的近海鱼苗和半成品鱼死亡。

表9 2011年赤潮灾害损失统计

省(自治区、直辖市)

发生

时间

发生

海域

最大面积

(平方千米)

赤潮优势种

直接经济损失

(万元)

浙江省

51764

台州大陈海域

50

9

广东省

81526

珠海渔女、海滨浴场、九洲列岛附近海域

89

双胞旋沟藻

316

139

325

(二)主要赤潮过程

2011年共发生8次面积超过100平方千米的赤潮过程,累计面积为5145平方千米,分别占全海域赤潮发生次数和累计面积的14.5%和84.7%。

1. 辽宁省鸭绿江口—长海县东北海域赤潮

5月11日~23日,鸭绿江口至长海县东北海域发生赤潮,持续时间13天,最大面积约4000平方千米,赤潮优势种为夜光藻,赤潮水体粉红色,呈零星条、块状分布,无异味,为本年度面积最大的一次赤潮过程。

2. 浙江省温州苍南石坪附近海域赤潮

5月13日~6月4日,浙江省温州苍南石坪附近海域发生赤潮,持续时间23天,最大面积为200平方千米,赤潮优势种为东海原甲藻,赤潮水体呈绛红色并伴有异味,对炎亭、海口、渔寮海水浴场水质有一定影响。

2011年面积超过100平方千米的赤潮过程见表10。

表10 2011年中国沿海面积超过100平方千米的赤潮过程

起止时间

影响区域

最大面积

(平方千米)

赤潮优势种

511523

辽宁省鸭绿江口—长海县东北海域

4000

夜光藻

Noctiluca scintillans

51364

浙江省温州苍南石坪附近海域

200

东海原甲藻

Prorocentrum donghaiense

517

浙江省舟山东极海域

100

东海原甲藻

Prorocentrum donghaiense

617

河北省秦皇岛北戴河鸽子窝至抚宁与昌黎分界线附近海域

180

微微型鞭毛藻

picoflagellate

72687

福建省厦门同安湾顶琼头海域以及鳄鱼屿以南、集美大桥至五缘湾

大桥一带海域

105

中肋骨条藻

Skeletonema costatum

726727

浙江省象山港西户港口至乌沙山

电厂附近海域

160

中肋骨条藻

Skeletonema costatum

823825

浙江省嵊泗东部海域

200

中肋骨条藻

Skeletonema costatum

923926

江苏省海州湾连岛东部和北部海域

200

中肋骨条藻

Skeletonema costat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