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概述

信息来源:国家海洋局 作者: 发布时间:2011-06-20

为切实履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赋予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进一步贯彻国务院节能减排的精神,强化海洋环境监督管理,保护海洋环境,促进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天津市海洋局组织实施了2010年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价工作。本年度在去年监测工作的基础上,增加了渤海湾重金属监控区监测和天津滨海新区海洋资源开发示范监测工作,继续加大了对海洋灾害及海洋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力度,加强了对天津近岸海域海洋环境的监督与管理。

2010年,我市布设近岸海域海洋环境监测站位89个,天津古海岸与湿地自然保护区监测站位46个,全年共进行野外作业80余天,出动监测人员240余人次,获取监测数据50000余组,发布赤潮快报15份,排污口简报55份,上报各类报表251份。出具自然保护区监测报告3份,数据集4册,视频资料6.19GB。

2010年海水质量、江河入海污染物总量、海水增养殖区监测时间均为5、8、10月份,贻贝、沉积物、重金属重点监控区监测时间为8月份,排污口监测时间为3、5、8、10月份,热电厂温排水监测时间为10月份,海洋垃圾监测时间为5、10月份,生态监控区监测时间为5、8月份,盐渍化监测时间为4、8月份,赤潮监测时间为5-10月份每月2次。
2010年度监测结果表明:

天津近岸海域:水质污染状况仍然比较严重,全年3次监测均未发现符合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5、10月份污染程度与去年同期相比略有加重,8月份监测结果较去年同期有所减轻。海水中的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劣于四类海水水质的海域主要分布在汉沽、塘沽附近海域及大沽锚地附近海域。近岸部分海域沉积物受到多氯联苯的轻微污染。近岸海域经济贝类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铅、砷、滴滴涕含量超过海洋生物质量第一类标准。

陆源入海排污口: 本年度共监测陆源入海排污口14个,各排污口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超标排放现象,排放入海的主要污染物为化学需氧量和悬浮物,重点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污染较重。

渤海湾生态监控区:监控区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状态。海水环境质量较差,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局部海域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浓度超过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沉积物质量良好;浮游植物种类偏少,密度偏低;大型浮游动物生物量偏低,小型浮游动物密度偏高;鱼卵仔鱼密度偏低;大型底栖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偏高。监控区大部分海域长期处于较严重的富营养化状态,生物状况较差。陆源污染和围填海工程依然是影响渤海湾生态监控区生态系统健康的主要因素。

海水增养殖区:海水富营养化较重,沉积物质量优良,养殖生物质量较好,综合环境质量状况能满足其功能要求。

赤潮: 2010年天津近岸海域共发现2次赤潮,主要优势种分别为夜光藻和威氏圆筛藻--尖刺菱形藻,两次赤潮过程并未造成较大经济损失。

盐渍化状况:沿海地区土壤盐渍化较严重,部分地区为重盐渍化区。

海洋垃圾: 海洋垃圾总体处于较低水平。

W020110801289576822393.jpg

图1-1 2010年天津市近岸海域海洋环境监测站位图

————————————————————————————————————————————————————

注:近岸海域:指我国领海基线向陆一侧的全部海域,尚未公布领海基线的海域及内海,指负10米等深线向陆一侧的全部海域。本公报中所称近岸海域只为满足区域海洋环境质量评价需要而定义,不为法定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