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海洋赤潮

信息来源:国家海洋局 作者: 发布时间:2011-06-07

2003年,国家海洋局继续在葫芦岛市水产养殖区设立海洋赤潮监控区.市局组织相关单位进行了监测,同时开展了赤潮应急监测,取得了很好效果。对赤潮监控区水域进行化学、生物、水文气象等要素的分析、观测工作。编制了《葫芦岛市人民政府海洋赤潮应急响应预案》。建立了预警、预报信息系统。经市政府批准建立了赤潮减灾防震方案。

2003年赤潮活动发生早。全年共发现海洋赤潮2起,累计面积约为150平方公里。5月28日,在绥中县止锚湾外海筏式养殖区发现赤潮,赤潮呈带状分布,长10公里、宽1公里,约1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赤潮生物为夜光藻。

2003年6月2日早,菊花岛附近海域发生赤潮。长6600米,宽20米,赤潮面积140平方公里。其中有60平方公里,在监控区内。赤潮带是粘稠的深红色,赤潮生物非常集中,优势种为夜光藻。赤潮区海面漂浮零散死鱼,种类为梅童、青磷鱼 等小型中上层杂鱼。赤潮发生后,市局启动了应急响应预案,责成专业人员监视、监测赤潮的发展,并通知该海区的所有养殖户注意赤潮,将海湾扇贝苗暂养在安全海域,赤潮消失后放苗。两次赤潮6月5日开始减退,于6月13日消失。

W020110729454980086336.jpg

赤潮又称有害藻华,是海洋中某些浮游生物(尤指藻类)、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增殖或聚集达到某一水平(主要指密度),引起水色变化(生物本身有颜色)或对其他海洋生物产生危害作用(分泌毒素)的一种生态异常现象。主要危害为:通过降低海水溶解氧(呼吸、光合作用或死亡后分解等)或产生毒素来引起海洋生物大量死亡,对海水养殖危害巨大,毒素还可能通过鱼类和贝类的富集对人类产生严重毒害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