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环境保护专项行动

信息来源:国家海洋局 作者: 发布时间:2011-06-02

1. 开展厦门大桥东侧海域清淤工作

厦门大桥东侧海域清淤工程面积2.68平方公里,清淤量为676.4万立方米。疏浚的淤泥用于岸线整治工程和造地工程,在资源资产化方面迈出重要的一步。清淤工程的实施增加了纳潮量、航道水深和海域环境容量,大大改善海域景观,对改善海水质量有明显作用。

2. 修编《厦门市海洋功能区划》

《厦门市海洋功能区划》修编是2003年厦门市《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重点工作之一。厦门海洋与渔业局高度重视,认真按照建设海湾型城市的需求,结合厦门海洋综合管理的实际,组织修编工作。在修编过程中,积极发挥厦门海洋专家组的作用,注意与城市规划、港口规划、旅游规划等涉海规划的衔接和协调,多方征求各部门、各区政府、各有关专家的意见,形成了《厦门市海洋功能区划》修编稿,于11月份经省内外专家评审通过,待市政府审核后上报省政府批准。修编后的《厦门市海洋功能区划》把厦门海域划分成4个功能区。西部海域以港口航运为主导功能、旅游、自然保护及生态修复为辅助功能、海洋工程、采沙及排污为兼顾功能;同安湾海域港口航运、水产、旅游和海洋工程四大功能并存,以刘五店--凤林连线划分为南北两海区,北部海区以水产养殖为主,南部海区以航运和旅游为主;厦门东部海域以旅游为主导功能,兼顾港口航运、海洋工程及自然保护区;大嶝海域以旅游、水产养殖为主导功能,预留未来发展空间,兼顾港口航运、海洋工程、采沙等功能。


W020110729454108054349.jpg




3. 完成西海域禁止水产养殖综合整治

2003年,《厦门市政府关于西海域禁止水产养殖综合整治的通告》得到进一步落实,水产养殖已基本上从西海域撤出,但其生态修复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目前,厦门正采取有效的修复措施,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下一步整治工作的重点将转移到清淤、护岸、截流、扩水、开堤、造绿上,按照“整治入手、科学利用、整治利用并重”的指导思想,力争至2004年底,西海域生态环境质量有明显改善。

4. 开展西海域环境容量、马銮湾综合整治水质控制研究

2003年度厦门市海洋与渔业局组织开展西海域环境容量研究和马銮湾综合整治水质控制研究。其中西海域环境容量研究已有初步成果,研究结果表明:厦门西海域无机氮和无机磷超标严重,已无环境容量可言,今后应削减无机氮和无机磷的排放和加强富含无机氮和无机磷污水的再生和利用;COD物质、Cu、Pb、Cd、Hg、As、油类环境容量分别为100.4、0.34、0.073、0.034、0.0034、1.39和2.76吨/天。这一成果将为排海污水总量控制、从管理角度合理分配海洋环境资源、利用和改善西海域生态环境质量提供依据。

在马銮湾综合整治水质控制研究方面,组织开展了马銮湾综合治理工程技术研究大纲的编写,拟在现场监测和室内分析的基础上,建立水质系列模型,进行海域环境容量和相应的工程模拟计算,为马銮湾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并预测工程实施之后的环境效应,使马銮湾水域污染整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为创建“一心六片”的马銮湾未来生态新城区奠定基础。

W020110729454312006768.jpg5. 实施海洋生态修复行动

2003年,厦门市海洋与渔业局组织人力在西海域清除了6,000 平方米的入侵物种互花米草,开展了以“恢复海洋生态链、维护生物多样性”为专题的生态修复增殖放流行动,共放流海洋生物种苗8批次,其中投放日本对虾1.3亿尾、长毛对虾4,040万尾、大黄鱼12万尾。同时,为全面落实《厦门市无居民海岛利用与管理办法》,2003年,组织专项行动拆除了海岛上所有的违章建筑,并开展海岛生态和岸壁修复项目的前期工作。

6. 建立赤潮防治协调机制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厦门海域海洋赤潮发生,减少因赤潮造成海洋经济损失和影响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厦门市政府制定了《厦门市海洋赤潮防灾减灾工作方案》。根据该方案,厦门市海洋与渔业局建立了赤潮防治协调机制和技术支撑体系。前者负责协调赤潮的监测、监视、信息传递和防灾减灾工作;后者负责赤潮和防治措施研究,形成了以海洋环境监测站为主、以相关监测单位为辅的赤潮常规、应急监测网络。同时确定了赤潮三级预警及处置机制。针对西海域赤潮多发的情况,组织开展了“2003年西海域赤潮多发原因分析”的专项科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