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海洋赤潮

信息来源:国家海洋局 作者: 发布时间:2011-06-01
2003年7月6日,涠洲岛南湾港海军码头附近出现黄褐色带状漂浮物,水色异常面积约3—4平方公里。经广西海洋监测预报中心采样鉴定,此次水色异常现象为海洋赤潮,赤潮生物量最高为2.6×108个细胞/升,最低为3.0×103个细胞/升。赤潮指示生物为蓝藻门、颤藻科、束毛藻属、红海束毛藻种。该赤潮生物可以产生类似与神经毒素的藻毒素,对渔业等产生危害。

调查结果表明,本次赤潮的特点是影响面积小、维持时间短、造成的经济损失不大;海洋生物死亡的主要品种是虾蛄和小型的鱼类。

赤潮又称红潮或有害藻水华,通常是指海洋微藻、细菌和原生动物在特定的气候及理化环境下在海水中过度增殖或聚集致使海水变色的一种现象。发生赤潮时,海水除了会变成红色,还能变成桔红色、黄色、绿色、褐色等。

一般认为,海区富营养化是引起赤潮的原因,而含有大量的有机物质和营养盐的生活污水与工业废水、农药和化肥随径流入海及海水养殖造成的一些污染则是致使海域富营养化最主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