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海洋灾害和海洋污损事件

信息来源:国家海洋局 作者: 发布时间:2011-05-30

5.1 海洋赤潮

2004年,我省各级政府和海洋行政管理部门利用卫星遥感、航空遥感、船舶监测、岸站和志愿者监视监测等技术手段对全省海域进行赤潮监视监测,并在宁波象山港、舟山嵊泗、岱山丁嘴门和温州洞头重点养殖区设立了赤潮监控区,实施了高密度、高频率监测。

W020110729466119065706.jpg

2004年,全省海域共发现赤潮38次,赤潮发生面积累计约16000多平方公里,其中赤潮监控区共发现赤潮7次。与上年相比,赤潮发生次数明显减少,但赤潮发生面积显著增大,是上年的2倍多。舟山海域、鱼山列岛附近海域、台州大陈岛附近海域、南麂列岛附近海域为赤潮高发区,引发赤潮的生物主要有甲藻类(Pyrrophyta)的具齿原甲藻(Prorocentrum dantatum)和红色赤潮藻(Akashiwo sanguinea)。

W020110729466119094000.jpg

2004年我省海域赤潮发生具有高发期集中、持续时间长、发生面积大的特点,并呈现出由近海海域向近岸海域和海水养殖区、海滨浴场、自然保护区等敏感区域发展,由单一藻种赤潮向多藻种赤潮发展的趋势,局部海域还发生有害赤潮,如米氏凯伦藻赤潮;赤潮高发期集中在5、6月份。

W020110729466119105128.jpg

2004年加强了海产品中赤潮贝类毒素的检测,对4个赤潮监控区主要养殖生物进行了26个批次的贝毒检测,结果表明麻痹性贝毒(PSP)的检出率为3.8%,未检出腹泻性贝毒(DSP),其中紫贻贝受到麻痹性贝毒污染的几率较高;对监控区外大面积赤潮发生海域和有毒有害赤潮发生区域的赤潮生物和主要海产品进行赤潮毒素检测,均未检出麻痹性贝毒(PSP)和腹泻性贝毒(DSP)。

2004年,我省没有因赤潮造成直接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