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海洋生态建设与渔业资源状况

信息来源:国家海洋局 作者: 发布时间:2011-05-23

6.1 海洋渔业资源

为全面掌握我省海洋渔业资源的基本状况、变动趋势、主要经济种类渔获率和种群生物学参数等,2005 年继续展开我省近岸海域渔业资源动态监测。

W020110729413747955408.jpg


由监测结果绘制双拖作业渔获率年际变化图,从图可以看出, 2005年的双拖渔获率保持在去年的水平,但明显较2002、2003年低。2005年双拖作业的平均渔获率为228.79 kg/h,较2004年的226.48kg/h略有增加。其渔获物组成有:蓝圆鲹34.78%、带鱼9.29%、蛇鲻4.47%、黄鳍马面鲀3.65%、鱼2.94%、黄鲫2.41%、竹荚鱼2.35%、小公鱼2.35%、青鳞鱼2.27%、金线鱼2.18%、二长棘鲷2.13%、黄斑鲾2.07%、头足类1.7%、蓝子鱼1.38%、棱鳀0.84%、大眼鲷0.63%、鲳鱼0.62%、马鲛0.48%、牛眼凹肩鲹0.44%、丽叶鲹0.38%、鲐鱼0.26%、鲱鲤0.17%、龙头鱼0.16%、其它杂鱼杂虾22.05%。从上述渔获组成来看,仍然以低质种类为主,所占比例达85%以上。

W020110729414148201870.jpg


6.2 人工鱼礁建设

建设人工鱼礁是保护海洋资源生态环境的系统工程。人工鱼礁建设对修复和改善海洋生态环境、增殖和优化海洋渔业资源、拯救珍稀濒危生物和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我省海洋经济快速、持续、健康发展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人工鱼礁建设取得成效。我省已完成惠州大辣甲南、深圳杨梅坑及珠海东澳3 个人工鱼礁区建设,在建礁区18 个,总计投放报废渔船38艘,投放混凝土礁体11619个,空方体积达395122立方米。

对大亚湾大辣甲南和深圳杨梅坑2个人工鱼礁区进行了潜水调查,结果表明:1)人工鱼礁建设对增加鱼卵、仔稚鱼数量的效果非常明显;2)随着礁体投放时间的增长和数量的增加,海洋生物资源状况得到了一定程度改善;3)礁体投放一年多来,礁区内已初步形成新型的生态环境,潜水观察时发现,礁体周围聚集了23种主要经济鱼类, 其中, 三线矶鲈( Parapristipoma trilineatum)为第一优势种。此外,还发现多种软珊瑚、海胆、海参和大量翡翠贻贝等,显示出了明显的集鱼效果,取得了比较好的生态效益。

W020110729414148287602.jpg


6.3 渔业资源增殖放流

2005年,全省共放流淡水鱼苗6942.4万尾、海洋对虾5036万尾、海水鱼苗708.2万尾、中国鲎2415只,并开展了增殖放流跟踪监测评估。跟踪监测评估结果表明,种苗放流后,海区的海洋牧场作用使放流种苗自然生长,可以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促进渔民增产增收;放流种苗生长到性成熟后又可以产卵孵化下一代,增强水域生态系统的自身调节能力,改良海洋生态环境,创造巨大的生态效益。


6.4 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

2005年新建海洋自然保护区7个,已建成海洋自然保护区43个,保护管理总面积57.2万公顷, 占全省海域面积约1.3%。徐闻珊瑚礁省级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全国率先启动了保护区办理海域使用权证程序,实施保护区示范点建设计划。设立保护区渔政执勤点,开展保护区渔政执法活动。

W020110729414148388827.jpg

W020110729414148521736.jpg

全省海洋自然保护区系统共计发放各类宣传单张和小册子近10万份;累计参加保护区科普宣传活动的人数超过3000 人,到各保护区考察、参观和学习的人数超过5 万人。在深圳金沙湾举办了“保护海洋、江河、湿地--粤港澳齐参与”大型环保宣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