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管理

信息来源:国家海洋局 作者: 发布时间:2011-05-19

(一)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

汕头市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已具规模,应急响应机制、预防服务逐步制度化、标准化和系统化。2006年,我市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除加快中心实验室的建设步伐和扩大技术队伍外,增添了一批先进仪器设备,不断完善监测手段,提高检测能力和响应速度,成为汕头市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的重要技术支撑。

(二)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宣传

在采取一系列保护措施的基础上,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联合汕头经济特区报社团员青年、中小学生,举办增殖放流活动,向学生赠送海洋科普知识的书籍,通过《汕头日报》向全市学生发出“善待海洋 从我做起”倡议书,在全市青少年中掀起认识海洋、保护海洋的热潮;通过电视台、报纸宣传报道“新溪附近海域成功救助搁浅伪虎鲸”、“汕头海域发现中华白海豚”等事迹,引导广大市民关注海洋,营造良好的生态保护氛围,提高群众参与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和海洋环境的热情。全社会海洋与渔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明显增强。

W020110729408259516376.jpg

群众成功救助搁浅伪虎鲸

(三)渔业资源增殖放流

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是增殖渔业资源、优化食物链结构、保持区域生物多样性、恢复和改善渔业生态环境的有效举措,在近几年连续放流优质海水鱼苗、对虾和南方鲎的基础上,继续加大放流的实施和研究力度,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已成为我市渔业资源保护的一项常规工作。2006年,我市继续扩大增殖放流规模,增加放流品种,并与人工鱼礁建设、自然保护区建设、海洋捕捞渔民转产转业工程、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全年共投放海水鱼苗19.5万尾,其中黄鳍鲷5万尾,美国红鱼2.5万尾,黑鲷12万尾,南方鲎800只。

(四)人工鱼礁建设

人工鱼礁建设作为海洋牧场的试验区,是“恢复海洋生态链,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重大生态工程,对改善和活化生态环境,保护海洋生物种群,促进我市海洋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自2002年启动人工鱼礁建设以来,工程进展顺利,效果显著,截至2006年年底,全市共制作礁体2510个,已全部投放,安装航标灯7座(潮阳区3座,澄海区4座),工程建设按照《汕头市沿海人工鱼礁建设规划(2002-2011年)》有条不紊地进行。

W020110729408259606650.jpg

人工鱼礁礁体投放现场

截止2006年年底,全市人工鱼礁建设已投入4030万元。

(五)自然保护区建设

2006年,我市全面推进和加快海洋与渔业自然保护区建设步伐,建立健全各级自然保护区管护机构,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重点做好“东山-南澳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示范区”、“广东南澎列岛海洋生态(省级)自然保护区”、“莱芜中华白海豚(市级)自然保护区”的管护和示范项目建设,加大宣传和专项执法管理力度,加强保护区及周边海域生态环境调查监测。

至2006年底,我市已建海洋自然保护区11个,其中由联合国环境基金出资建立的1个、省级1个、市级8个和县级1个,保护区的保护对象及其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