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陆源污染及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状况

信息来源:国家海洋局 作者: 发布时间:2011-05-18

2007年,我省开展了钱塘江、甬江、椒江和鳌江等4条主要河流入海污染物监测、30个入海排污口及13个重点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生态环境监测。对其中6个重点入海排污口及邻近海域实施了特征污染物监测。

5.1 主要河流污染物入海量

W020110729406954324610.gifW020110729406960278936.gif

2007年监测结果表明,由4条河流携带入海的主要污染物入海总量约159万吨,比上年有所减少。其中CODCr151万吨,约占总量的95.0%;营养盐7.8万吨,约占总量的4.9%;石油类约5000吨,重金属约1500吨,砷约100吨。

2007年主要河流排放入海的污染物量(吨)


河流名称

CODCr

营养盐

油类

重金属

As

合计

钱塘江

686,747

57,308

4,240

1,287

48

749,630

椒江

465,349

5,500

281

130

54

471,314

鳌江

238,981

7,667

62

23

3

246,736

甬江

116,052

8,005

387

92

5

124,541

5.2 入海排污口及邻近海域环境状况

● 入海排污口分布

2007年,我省实施监测的入海排污口30个,其中嘉兴沿岸1个,舟山沿岸6个,宁波沿岸9个,台州沿岸7个,温州沿岸7个。上述排污口中,市政和工业排污口各占一半,设置在养殖区的排污口20.0%,港口航运区的占46.7%,排污区的占16.7%,其他海洋功能区的占16.7%。

● 入海排污口排污状况

W020110729406960352850.gif

2007年监测结果显示,实施监测的30个陆源入海排污口中,96.7%的排污口存在不同程度的超标排放现象,超标排放的现象较上年更为严重。主要超标排放污染物(指标)为营养盐、化学需氧量(CODCr)、粪大肠菌群、悬浮物、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等,个别排污口还存在重金属铜、氰化物、石油类等超标排放现象。

30个排污口全年排放入海的污水量约为1.7亿吨,主要入海污染物总量约5.6万吨,其中CODCr约3.1万吨,占55.4%,悬浮物约1.5万吨,占26.8%,BOD5约3400吨,氨氮约3300吨,油类约190吨,磷酸盐约180吨,重金属约2吨。对其中6个重点入海排污口进行了特征污染物监测,监测项目包括我国“水中优先控制污染物”黑名单中的主要污染物以及其它典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质及剧毒重金属等。监测结果显示,造纸、化工和市政类入海排放污水中普遍检出多环芳烃、多氯联苯、烷基酚、铬、铜、铅等特征污染物。其中,浙江嘉兴联合污水处理厂入海排污口排放污水中多环芳烃和烷基酚的排放浓度较高,余姚黄家埠入海排污口超标排放多种剧毒重金属。

评价结果表明,23.3%的排污口对邻近海域生态环境造成极大危害,3.3%的排污口对邻近海域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危害,36.7%的排污口对邻近海域生态环境具有一定危害。

●入海排污口对邻近海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2007年,对全省13个重点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生态环境进行了监测,监测内容包括水环境质量、沉积物质量及海洋生物质量。监测和评价结果显示,大量工业和生活污染排放入海,对部分排污口邻近海域生态环境质量影响依然严重。全省实施监测的331平方千米排污口邻近海域全部不符合所在功能区环境质量要求,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化学需养量等,部分排污口邻近海域水质受到BOD5、石油类、酸碱度以及重金属铜、铅、锌、砷等不同程度的污染;底栖环境状况依然不容乐观,排污口邻近海域底栖生物群落结构简单,主要以耐污生物种群为主,底栖生物密度和生物量明显偏低,生物多样性差,无底栖生物区面积达153平方千米。海域沉积物质量一般,存在石油类、硫化物、重金属铜和锌超标的现象;底栖经济贝类数量稀少,70%的海域采集不到底栖贝类样品,采集到的贝类生物质量较差,体内粪大肠菌群超标,重金属铅、镉、锌和砷的残留量普遍偏高。

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重点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生态环境质量处于极差和差的比例分别为38.5%和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