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概述

信息来源:国家海洋局 作者: 发布时间:2011-05-17

2007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国家海洋局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我省海洋管理系统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实施“一体两翼”区域发展和海洋经济战略,强化海洋环境保护管理,提高海洋环境监测能力和水平,拓展海洋环境监测领域,对重点污染源进行针对性监督监测,进一步掌握海洋环境质量变化趋势,为各级政府有效遏制环境污染提供了更加科学的决策依据。近几年我省用于海洋环保的资金有较大幅度增加,海洋环保工作成效明显。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全省海洋环保投资达2.16亿元,这些投资项目多为生态修复和保护项目,旨在改善海洋环境质量 ,为全省海洋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山东省2007年海洋生产总值4618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8.5%,占全省生产总值的17.8%,其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3675.2亿元,比上年增长22.4%,海洋渔业实现产出1428.3亿元。

2007年,在全面做好海洋环境质量现状和趋势监测、海洋功能区监测、奥运帆船赛区海洋环境质量监测、建设项目海洋环境影响跟踪监测、海洋污染事故应急监测和赤潮监测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了陆源入海排污口及邻近海域监测和典型海洋生态脆弱区监测力度,新增了海洋垃圾、海水入侵和土壤盐渍化监测与调查,渤海海域趋势性监测频率增加为3次,加大了奥帆赛区的监测频率。全省共布设监测站位1084个,其中近岸海域监测站位数1037个,包括趋势性监测站位54个, 贻贝监测站位27个,生态监控区监测站位63个,海水浴场监测站位15个,奥运帆赛区监测站位34个,海水增养殖区监测站位108个,赤潮监控区监测站位6个,94个入海排污口及邻近海域设监测站位658个;海水入侵监测站位36个;土壤盐渍化监测站位36处;海洋垃圾监测区8处;另有小清河入海口监测和海洋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等;近海海域监测站位19个,包括8个海水水质监测站位、9个海洋倾倒区监测站位、2个放射性监测站位。

2007年,我省近岸海域污染总体形势依然严峻。近岸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10410 平方公里,比2006 年增加590 平方公里。严重污染和中度污染海域面积大幅度增加,分别比上年增加2 750 和1 730 平方公里。严重污染区域主要分布在黄河口海域和莱州湾。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沉积物质量总体良好,综合潜在生态风险低,局部海域沉积物受六六六、滴滴涕和砷的污染。局部海域贝类体内的污染物残留较高,主要污染物要素为总汞、铅、砷、石油烃、滴滴涕和粪大肠菌群。与2006年相比,超标程度有加重的现象。93.4%的陆源入海排污口超标排放污染物,其邻近海域环境污染较重。

近岸海域的黄河口和莱州湾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缓解,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状态,主要表现在水体富营养化及营养盐失衡和生境改变等,主要影响因素是陆源污染物排海、不合理养殖以及海洋资源过度开发。海水浴场环境质量优良。海洋赤潮发生率增加。部分重点海水养殖区出现活性磷酸盐、无机氮、化学需氧量和粪大肠菌群超标现象,沉积物环境质量总体较好,个别海域沉积物有砷、粪大肠菌群超标现象。海洋垃圾主要以生活垃圾为主,包括塑料制品、木制品、橡胶制品、玻璃、织物及其他,共六大类。莱州湾滨海地区海水入侵面积大、盐渍化程度高。潍坊滨海地区海水入侵面积已超过2,000 平方公里,严重入侵面积为1,000 平方公里。莱州湾南侧海水入侵最远距离达45公里。

综合分析,我省海洋环境污染趋势仍未得到有效遏制,面临的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具体表现出四个特点:一是近岸海域生态环境压力加大。由于工业源、农业源、生活源排污和海上溢油等突发事件的影响,全省近岸海域生态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生物多样性指数下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降低等问题比较突出。因过度开发,造成湿地资源锐减。二是海水增养殖区环境质量良好。近两年来,海水增养殖模式趋于科学、合理,养殖密度大幅下降,水体交换能力增强,加之循环养殖模式得到大力推广,有效制止了海水养殖自身污染,且由于增殖规模不断扩大,贝类等海洋生物的自净能力等因素对维护海洋环境健康发挥了重大作用。三是主要河口及邻近海域污染呈加重趋势。黄河、漳卫新河、小清河携带大量的污染物进入海洋后,对河口及邻近海域的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生境遭到破坏,局部海域海洋生物濒于灭绝。四是气候变化对生物生存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受气候变化影响,降水减少,入海径流量降低,造成近岸海域盐度升高,海洋生物资源的生存环境趋于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