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003年我国防御和减轻海洋灾害的成就

信息来源:国家海洋局 作者: 发布时间:2011-05-13

8.1 沿海各级政府重视海洋防灾减灾

2003年,沿海各级政府加大对海洋灾害的防范力度,确保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力争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科罗旺”台风风暴潮发生之前,在广东省政府的统一指挥下,安全转移人员近4万人,敦促2.8万艘船只进港,此次风暴潮灾害中广东省死亡2人,经济损失约8.5亿元。与历史上发生在该地的其它同等强度的风暴潮灾害相比,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都明显降低。

“杜鹃” 台风影响华南沿海期间,福建省各级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养殖户2,000多人被安全转移上岸,1,977艘出海渔船于台风到达之前返港。广东省沿海12个市的3.5万艘船按时返港,安全转移9万多人。确保了沿海地区的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10·11”特大温带风暴潮灾后,河北省政府多方积极筹集资金,力争按防御50年一遇大潮的标准,建设高质量防潮堤。同时采取有效措施,调整水产养殖等海洋产业布局,提高浅海扇贝养殖抵御风浪的能力。

8.2 国家加大赤潮监控力度,赤潮防灾减灾取得显著成效

在国家海洋局的统一部署下,沿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赤潮监控区工作为龙头,有效推进赤潮防灾减灾深入开展。通过赤潮监测监视、预警预报和应急响应体系的建设,做到及时发现赤潮、及时通报并采取有效措施,力争把损失降到最低程度。仅福建省就减少赤潮直接经济损失9,350万元。

2003年赤潮监控区数量由2002年的10个增至18个。赤潮监控区业务的开展,对重要功能海区的海水养殖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仅辽宁东港、大连、葫芦岛养殖增收就达1.1亿元;天津市驴驹河渔业总公司贝类养殖收入较上年增幅88%。

8.3 我国海洋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进一步加强

W020110729474734370808.jpg

近年来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加大了海洋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力度。

ARGO浮标在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发挥作用

2002年10月至2003年8月,中国在西北太平洋和东印度洋海域布放了19个ARGO剖面浮标,开始发展和建立我国新一代的海洋实时观测系统。同时ARGO浮标实时资料中心网也于2003年5月开通,为海洋灾害预报、气候预测、海洋开发和其它海上活动提供实时观测资料和产品。

海洋一号卫星(HY-1)应用技术跻身世界前列

海洋一号卫星入轨运行后,由浮标、岸站、船舶、飞机、海洋卫星组成的我国海洋环境立体监测系统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03年海洋卫星数据在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管理、海洋灾害监测预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长序列、稳定的卫星数据积累,性能指标进一步提高的海洋后续星的发射,海洋系列卫星将成为我国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洋防灾减灾以及国家海洋权益维护的重要手段。

W020110729474734437042.jpg

海洋灾害数值预报系统初步建成

我国海洋环境预报部门取得了多项自主开发的科技成果,特别是风暴潮、赤潮、海浪、海冰以及海面风场数值预报的研究成果已经在防御和减轻海洋灾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高精度业务化风暴潮数值预报模式的研制,较大地改进了风暴潮数值预报的精度,在2003年台风风暴潮预报中得到了应用,特别是提前18小时发布了 “科罗旺”台风风暴潮警报,给当地政府的抢险救灾赢得了时间。

--海浪数值预报模式已首次正式进入业务化运行,预报产品在互联网上提供广大用户使用。

--高精度海冰数值预报模式已为海上石油生产部门提供海冰数值预报产品,有效地保障了石油部门海上作业安全。

--海面风场和台风风场数值预报模式进入业务化运行,在海洋环境预报、预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