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海洋环境灾害和海洋污染事故

信息来源:国家海洋局 作者: 发布时间:2011-05-05

7.1赤潮

2009年,南海区共发现赤潮8次,累计面积约391.3平方公里,与上年相比,赤潮发现次数相同,但累计面积升高。广东省近岸海域发现赤潮8次,分布在珠江口、汕尾、海门湾海域;广西、海南近岸海域未发现赤潮。主要赤潮生物种类为夜光藻、球形棕囊藻、多环旋沟藻等。10月27日至11月9日在广东珠海市淇澳岛至香炉湾附近海域赤潮面积最大,约280平方公里,主要优势种为多环旋沟藻。南海区赤潮造成的经济损失较小,未发现人类中毒、死鱼事件。

2009年南海区赤潮发生统计

起止时间

发生海域

面积

主要赤潮生物种类

21516

广东珠海大万山岛

0.3平方公里

夜光藻

21632

广东汕头海门湾

30平方公里

海链藻

22426

广东深圳大鹏湾

宽度约520
带长约2公里

夜光藻

82694

广东汕尾港、

马宫附近海域

汕尾港区约25平方公里,马宫海域约平方公里

球形棕囊藻

102224

广东珠江口内伶仃洋
附近海域

5平方公里

强壮前沟藻

102627

深圳蛇口附近海域

5平方公里

条纹环沟藻

1027119

珠海市淇澳岛
至香炉湾附近海域

超过280平方公里

多环旋沟藻

110113

汕尾市汕尾港

31平方公里

球形棕囊藻

注:表中数据为2009年1至11月份的统计值。

2002年至2009年南海区赤潮发生情况比较,2009年赤潮发生次数与2008年相同,较其它年份显著或略有降低;赤潮发生面积与赤潮发生次数年变化规律基本相同,但2009年赤潮发生面积较2008年显著增大

W020110729464873955706.gif

2002~2009年南海区赤潮发生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