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海洋灾害和海洋污染事件

信息来源:国家海洋局 作者: 发布时间:2009-08-17

7.1 海洋赤潮


2008年,我省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利用卫星遥感、航空监视、船舶监测、岸站和志愿者监视监测等技术手段对全省海域进行赤潮监视监测。在原有的宁波象山港、舟山嵊泗、岱山丁嘴门和温州洞头等4个赤潮监控区的基础上,新增舟山普陀赤潮监控区,对5个赤潮监控区实施高密度、高频率的赤潮监视监测。

W020110729395010747668.jpg

浙江海域赤潮卫星遥感图

2008年全省海域共发现赤潮29次,累计面积约10725平方千米。有害赤潮4次,累计面积约347平方千米;超过1000平方千米的大面积赤潮3次;全省5个赤潮监控区共发现赤潮9次,累计面积约1568平方千米。

W020110729395011204599.jpg

沿海各市赤潮发生次数沿海各市赤潮发生面积

2008年浙江海域赤潮高发期集中在5月,舟山和温州海域是赤潮高发区。引发赤潮的浮游生物达12种,其中包括浮游动物红色中缢虫(Mesodinium rubrum),主要赤潮生物为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和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


2008年我省海域赤潮的主要特点为:


(1)赤潮发生时间和赤潮生物高度集中。5月份我省海域共发生赤潮17次,占全年赤潮发生总数的59%。主要赤潮生物东海原甲藻共引发赤潮12次,占全年赤潮总数的41%,其中有11次是发生在5月。


(2)东海原甲藻赤潮面积大,持续时间长。2008年我省海域发生超过1000平方千米的大面积赤潮3次,均由东海原甲藻引发,分布在宁波渔山列岛、东福山至渔山列岛一带和舟山朱家尖至花鸟山一带海域,累计面积达5850平方千米。5月5日舟山朱家尖东部海域发生的东海原甲藻赤潮至6月4日才消亡,持续时间长达31天。5月15日台州大陈海域发生的东海原甲藻赤潮持续到31日消亡,持续时间也达17天。


(3)赤潮对我省沿海水产养殖业的威胁明显加重。2008年,除全省实施监测的10个重点养殖区中6个养殖区发生赤潮外,另有温州南麂、台州大陈等养殖区也有赤潮发生,全年发生赤潮的养殖区累计8个,养殖区内共发生赤潮16次,累计面积约2165平方千米,相比往年显著上升。

W020110729395011233840.jpg

2008年浙江海域赤潮分布示意图

赤潮发生期间,我省加强了海产品中赤潮贝类毒素的检测,对全省赤潮生物和主要海产品进行了19个批次的的贝毒检测,均未检出麻痹性贝毒(PSP)和腹泻性贝毒(D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