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部环渤海海平面变化与海岸侵蚀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启动暨第一届学术会议召开

信息来源:国家海洋信息中心 作者:文/李文善 王慧 图/李文善 发布时间:2024-04-15

4月9日,自然资源部环渤海海平面变化与海岸侵蚀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环渤海野外站”)启动暨第一届学术会议在秦皇岛召开。河北省自然资源厅、野外站学术委员会、依托单位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共建单位辽宁省自然资源服务中心、自然资源部秦皇岛海洋中心、自然资源部烟台海洋中心,以及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广东、广西等相关单位的40余名专家和代表参加会议。

环渤海野外站启动暨第一届学术会议合影

会上,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党委书记、环渤海野外站站长相文玺系统介绍了环渤海野外站建设运行情况。环渤海是我国海平面上升较快区域,也是海岸侵蚀的重灾区,开展海平面上升与海岸侵蚀观测预测、风险评估与应用集成研究,以及科技成果推广,对支撑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具有重大意义。2023年,环渤海野外站开展了3个海平面观测站、12条海岸侵蚀岸段的监测,接收和处理数据1.9万条,提供决策支撑报告3份,实施重点研发计划3项,产品服务单位70余家,公益服务网站访问量超过40万次,与中-欧、小岛屿国家等开展国际合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河北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沈瑾指出,环渤海野外站的建设有助于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海洋数据和信息,为河北省海洋管理科学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同时,也为环渤海地区建立一个高层次的科技创新交流平台。河北省自然资源厅高度重视海洋科技与管理工作,将大力支持野外站的建设与运行。

随后,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党委书记相文玺为野外站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陈大可院士、副主任委员蒋兴伟院士等13位委员颁发聘书。第一届学术会议由主任委员陈大可院士主持,环渤海野外站副站长王慧研究员代表野外站做工作报告。

学术委员会对环渤海野外站的运行、发展方向等提出建议,一是着力打造野外站品牌特色,加强多源数据积累与应用,关注地面沉降导致的相对海平面上升风险;二是充分发挥平台优势,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强与相关机构、专家学者的联合研究,突破领域关键技术问题;三是持续推进数据产品和创新成果产出,促进风险评估与应对方案落地应用,更好地支撑区域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文/李文善 王慧 图/李文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