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赤潮灾害

信息来源:国家海洋局 作者: 发布时间:2011-05-13

2005年我国海域共发现赤潮82次,其中渤海9次,黄海13次,东海51次,南海9次,累计面积约27,070平方公里,直接经济损失6,900万元。含有毒藻种的赤潮共38次,面积近15,000平方公里。主要有毒赤潮生物为米氏凯伦藻、棕囊藻等。

赤潮发现次数较上年减少14次。渤海减少3次,黄海持平,东海减少2次,南海减少9次。累计面积与去年基本持平。

W020110729474281425442.jpg

2005年,影响面积超过1,000平方公里或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的赤潮事件如下:

●4月1日,浙江中南部海域赤潮,最大面积约3,000平方公里,主要赤潮生物为中肋骨条藻和海链藻。

●5月24日~6月1日,长江口外海域赤潮,最大面积约7,000平方公里,主要赤潮生物为米氏凯伦藻和具齿原甲藻。

●5月30日~6月10日,浙江南麂列岛附近海域赤潮,最大面积约500平方公里,主要赤潮生物为米氏凯伦藻和具齿原甲藻,直接经济损失2,400万元。

●5月31日~6月16日,浙江洞头赤潮监控区及附近海域赤潮,最大面积约300平方公里,主要赤潮生物为米氏凯伦藻和具齿原甲藻,直接经济损失3,700万元。

●6月2~10日,渤海湾赤潮,最大面积约3,000平方公里,主要赤潮生物为裸甲藻和棕囊藻。

●6月3~5日,长江口外海域赤潮,最大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主要赤潮生物为中肋骨条藻和聚生角毛藻。

●6月8日,浙江南韭山列岛海域赤潮,最大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主要赤潮生物为具齿原甲藻和米氏凯伦藻。

●6月13日,浙江嵊泗至中街山沿线海域赤潮,最大面积约1,300平方公里,主要赤潮生物为具齿原甲藻和米氏凯伦藻。

●6月16日,浙江舟山附近海域赤潮,最大面积约1,000平方公里,主要赤潮生物为圆海链藻和中肋骨条藻。

●6月16~18日,辽宁营口鲅鱼圈附近海域赤潮,最大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主要赤潮生物为夜光藻。

●7月4日,山东东营港附近海域赤潮,最大面积约40平方公里,主要赤潮生物为棕囊藻,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

●8月23~25日,山东东营106海区附近赤潮,最大面积约140平方公里,主要赤潮生物为棕囊藻,直接经济损失200万元。

●9月23~27日,江苏海州湾海域赤潮,最大面积约1,000平方公里,主要赤潮生物为中肋骨条藻,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