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海洋灾害与污染事故

信息来源:国家海洋局 作者: 发布时间:2009-08-14

2008年1月,汕头近岸发生球形棕囊藻赤潮,面积约53平方公里,持续时间近半个月,赤潮未造成渔业资源和养殖业损失,也未出现人员中毒事故。


近五年来,汕头市近岸海域共发生较大规模赤潮9次,面积十至几十平方公里,以夏季和冬末春初最为频繁,一般持续5—30天。引发赤潮的主要藻类为球形棕囊藻、中肋骨条藻、海链藻、角毛藻等,其中以棕囊藻赤潮发生频率最高,赤潮藻类均无毒,对水产品食用安全不构成威胁。由于每次赤潮发生的季节、赤潮区与养殖区距离及养殖生物不同,赤潮对我市海洋渔业的直接经济损失差异较大,从几万元到几百万元不等。

W020110729396095410962.jpg

我市近岸海域是赤潮频发区,赤潮发生期间,市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站对赤潮情况进行监测监视,及时将赤潮发生和发展动态上报有关部门,并通知各区县局和养殖户,采取必要措施,减少赤潮爆发可能带来的经济损失。

赤 潮 的 危 害

赤潮是由于海水中浮游藻类、原生动物或细菌在营养物质比较丰富的条件下,暴发性增殖或聚集而引起海水变色或对其它海洋生物产生危害的一种生态异常现象。赤潮的危害方式因种类、季节、海区及成因不同有所不同,其危害方式及危害程度有很大差异。大体上可以将赤潮的危害方式归纳为:


1、分泌或产生粘液,粘附于鱼类的鳃上,妨碍其呼吸致其死亡,此方式对养殖鱼类危害较大。


2、分泌有害毒素(如NH3、H2S),危害水体生态环境并使其他生物中毒。


3、产生毒素,直接毒死养殖生物或者随食物链转移引起人类中毒死亡。


4、大量赤潮生物死亡后,其残骸被需氧微生物分解,不断消耗水体中的溶解氧,造成缺氧环境,导致水体中有大量硫化氢和甲烷等的形成,引起鱼、虾、贝类大量死亡。


5、吸收阳光,遮蔽海面,使其他海洋生物(尤其是海藻)因得不到充足的阳光而影响其生存和繁殖,乃至死亡。


基于上述原因,赤潮危害水产养殖业和捕捞业,破坏海洋生态环境,影响海洋旅游业,甚至毒害人体健康。因此,赤潮是一种严重的海洋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