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亚湾海域典型毒害有机污染物的食物链富集特征

信息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07-11-28


147


大亚湾海域典型毒害有机污染物的食物链富集特征

号:2006402083
研究起止2003年10月—
年限:2005年12月
计划来源:地方计划
推荐部门:中国科学院
联系单位:中国科学院南海
海洋研究所
地址:广州市新港西路
164号
邮编:510301
联 系 人:李丽璇
电话:020-89023122

本研究重建了该海域近50年来PAHs和OCPs的污染历史,并对其可能的来源和输入途径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近50年来,该海域沉积物中PAHs和OCPs的含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且一般都在上世纪90年代以后这种上升变得更加明显;PAHs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的不完全燃烧,即热成因,并可能主要通过大气颗粒物沉降以及工业和生活污水的直接排放等途径进入水体沉积物中;HCHs和DDTs的组成特征及其变化趋势揭示,本区可能曾大量使用过林丹(γ-HCHs)作为杀虫剂,近15年来随着本地区各种经济开发活动的加强,残留在土壤中的这些农药组分更多地随地表径流进入到水体沉积物中。同时,DDTs类农药也可能仍存在新的输入源,但这种输入的强度在近几年似乎有所减弱。
分析了采自湾中央的DYW03-10沉积物柱样中多环芳烃(PAHs)的含量及其垂直(时间)分布特征,结合210Pb定年和因子分析,恢复了该海区近50年来PAHs的沉积历史,并对其来源和输入途径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PAHs在整个柱样(0-41cm)中的含量变化范围介于118-320ng g-1(干重)。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PAHs含量总体上呈逐渐上升趋势。80年代以前,PAHs分别在50年代中后期和60年代中期各出现过一次以低环数PAHs为主的短暂而明显的高峰;80年代PAHs含量出现了一次较大的波动变化,并于 90年代初达到最高值。此后,PAHs迅速回落并保持稳定变化,直到21世纪初的最近几年又呈现出急剧上升的趋势。大亚湾沉积物柱样中的PAHs以热成因来源为主,其中机动车尾气的排放是主要的污染源,而大气颗粒物沉降、水-气扩散交换以及生活和工业污水排放是PAHs进入水体沉积物的主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