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用档案点亮新中国的蓝色印记

信息来源:国家海洋信息中心 作者:徐文斌 薛惠芬 发布时间:2022-12-01

为党管档 为国守史 为民服务

海洋档案是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轨迹和成就的印证,是建设海洋强国不可或缺的重要信息资源。中国海洋档案馆是我国海洋档案集中保管和利用基地,源于1983年原国家海洋局按照国家档案局《关于各部门制定十年规划时请安排建立专业档案馆等问题的建议》要求成立的海洋档案馆,与国家海洋信息中心是一个单位两块牌子。2007年9月,经国家档案局批准,海洋档案馆正式更名为中国海洋档案馆。同年11月20日,位于天津滨海新区的新馆揭牌投入运行。

十五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新时代这十年,中国海洋档案馆(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在自然资源部和国家档案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在加强和保证国家重大专项档案管理、海洋档案信息化建设和海洋档案工作管理支撑服务的同时,充分挖掘海洋档案的历史属性和文化属性,抢救性收集新中国海洋的社会记忆,深入海洋档案编辑研究,开发海洋档案文化产品,让深闺珍品走向大众视野,点亮了新中国的蓝色印记。



抢救珍贵史料,丰富蓝色典藏

如果说2012年,中国海洋档案馆关于征集1963年提出加强海洋工作建议的29名专家档案的工作方案获批准实施,标志着海洋档案史料征集工作的正式启动。那么2017年,为解开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国实施漂流瓶布放计划档案中的疑惑,而开展的一次青岛寻觅之旅,则推动了海洋口述历史采集工作常态化的发展。

这十年里,为建立29名专家的群像记忆,中国海洋档案馆史料收集工作组辗转北京、南京、青岛、厦门、长春等地,寻访他们的家属、同事和学生,获得了档案资料累计近4000件,更有幸获得了刘光鼎院士和文圣常院士对当年联名上书的记忆和对新时代海洋工作的勉励。

如今,这些专家虽都已离开人世,但他们留下的一张张照片、一份份手稿、一本本书籍、一个个物品,已被中国海洋档案馆永久珍藏,成为新中国海洋事业启程不可或缺的佐证。透过这些档案资料,可以看到他们不凡的人生,看到他们超凡的远见和卓越的贡献,更看到他们认真、严谨、执着的精神和对国家、对海洋的爱。

这十年里,中国海洋档案馆采访亲历者近80人次,累计获得口述历史资料3.1TB、7000分钟。一个个新中国海洋事业发展征途上的重大事件,在亲历者唇齿之间显得愈加生动、详实,如首次南极考察、首枚洲际导弹全程飞行试验、首个南沙海洋观测站、首次中国海监巡航执法等等。这些珍贵的口述资料也让历史更加鲜活、可感,让新中国的蓝色印记熠熠生辉。

采访过程中,亲历者会经常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如原国家海洋局局长严宏谟讲起全球海洋观测网点上看到中国南沙的74号站时,“我真是高兴极了”,喜悦之情依旧溢于言表;“向阳红五号”船首任气象分队队长梁凤森讲起为新中国导弹发射经历的艰难困苦时,则表示“我这辈子没有白活”;“中美热带西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联合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王宗山接受采访时,说的第一句话是“30多年了,你们终于来了”等等。这样的肺腑之声,也诠释了海洋史料收集工作的存在感、使命感和责任感。

不仅如此,文库中“线索”,网络上“淘宝”,杂物里“寻宝”,海洋史料收集工作者没有放弃任何一次可能填补馆藏空白、丰富馆藏的机会。这十年里,通过网络收集、社会征集、口述采集、仿真复制、共享交换等途径,累计获得旧报纸、老照片、旧海图、航海日记、观测调查记录等各档案资料近7000件,视频资料约30TB,极大地丰富了新中国海洋的社会记忆。


强化能力建设,打造品牌效应

2019年中国海洋档案馆自主创作的“去地球南端上抹一道中国红——中国南极长城站建站档案掠影”,在国家档案局、国家发改委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短视频征集活动中获特等奖第1名。2021年“蓝色印记”档案展厅在国家档案局经济科技档案开发利用案例征集活动中被评为庆祝建党百年特别案例(全国共5个)。这是对档案服务海洋工作成果的至高评价,也是对中国海洋档案馆档案编研基础和产品开发能力建设的高度认可。

这十年里,中国海洋档案馆加大音像档案管理和服务能力建设,精打细算的前提下先后建成非线性编辑系统、媒体资产管理系统和移动演播系统,摄像机从单台到系列化全高清,各种镜头、灯光逐一配齐,为记录、保存和抢救海洋音像档案提供了保障,也为自主研发视频类档案产品创造了条件。

这十年里,中国海洋档案馆精心打造“蓝色摄像头”档案视频品牌,累计产出200余部。有档案、档案加工品和档案信息等音影素材艺术合成的专题类视频,如南极建站历程、“睦海匠心 勇立潮头”海洋信息工作60年回顾;有“以小见大”、以亲历者说为核心的纪录类视频,如“印象108乙机”“一个摄像师眼里的首次南极科考”“太平洋上放气球”;也有原始音像素材的精剪产品,如“影像中的海洋情报所”“档案里的海洋日”系列短视频等。

“蓝色摄像头”出品的档案微视频

这十年里,在国际档案日、全国海洋宣传日和国家重大纪念活动之际,中国海洋档案馆都会举办图片类、实体类或相结合的各种主题档案展览,营造了很好的档案工作和海洋工作宣传氛围,其中“蓝色印记”就是在新中国70周年和建党百年之际建成的国内首个海洋档案展厅。展厅面积450平方米,展陈海洋事件100余个,图片、本体和实物等档案660余件;展厅以诸多“首次”视角,再现了新中国海洋事业走过的不平凡历程和取得的成就;展厅通过巧妙构思,赋以新颖有寓意的档案表现,通过量身定制,带给观展者沉浸式的体验。参观者评价展厅充分展现了“创新与传承”的海洋工作精神,是“办了一件大好事”,认为展厅“是一部新中国海洋事业发展史的合成展,是一种自信,对现实与未来都是一件功德之事”。

不仅如此,中国海洋档案馆围绕“那年今日”“新中国海洋的第一次”“海洋人物”等主题,以馆藏档案为素材,挖掘和撰写档案背后的故事,通过报刊、新媒体平台向社会发布。这十年里,原创、整编各种类型文章累计约500篇,如1963年建议加强海洋工作的29名专家系列小传、“1983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正式生效”“我国第一次全国海洋综合调查及其影响力和精神价值”等,这些事实类档案文章受到了众多读者好评,也引起读者对新中国海洋工作的热议。

打通传播途径,探索体系建设

201711月,原国家海洋局和国家档案局在天津联合举办了档案服务海洋强国建设主题研讨会,期间,一场由海洋档案这十年、海洋人讲述重庆号起义等6部短视频和棱镜·档案背后的蓝色印记”“传承·铭记·弘扬”2个档案图片展组成的文化盛宴,招待了来自海洋系统、档案系统、军队等百余名代表,获得广泛好评。这场盛宴不仅首次规模化地展现了海洋档案的文化魅力,更是增强了中国海洋档案馆开展档案文化产品体系化建设的信心。

这十年里,中国海洋档案馆开发的全部电子类档案文化产品均通过“海洋档案”微信公众号和海洋档案信息网站同步发布服务。多部产品被“学习强国”“观沧海”“i自然全媒体”等公众号,国家档案局网站、科普中国网站、中国自然资源报等转载。其中科普中国网站档案类图文阅读量达122300余次,《去地球南端上抹一道中国红》微视频在“学习强国”平台点击量33400次。

“蓝色印记”档案展厅自开展以来接待参观者150余批,近2000人,参观群体包括中央外办、自然资源部及派出机构和直属单位、海军、沿海自然资源管理部门、天津市政府机关、国内知名高校和天津市十余所中小学。越来越多的社会公众通过中国海洋档案馆发布的档案文化产品,了解了新中国海洋发展的历史和成就,同时也改变了对档案馆“发黄故纸堆”“密级档案盒”的刻板印象,“知档案、看档案、认档案”的社会氛围逐渐扩大。

同时,中国海洋档案馆不断探索海洋档案文化产品体系建设,初步构建由规划计划、制度规范、资源管理、产品开发、传播服务等5个层面组成的工作框架,先后编制海洋档案产品开发工作方案、海洋口述历史采集计划等,制定海洋档案史料征集办法、口述历史整理管理规范等,史料收集、产品开发和传播服务工作相辅相成,同主题产品实现多样化,同类型产品实现系列化,海洋档案文化产品开发服务工作进入常态化、规范化和系统化的良性发展局面。

2020年5月18日,是我国首枚洲际导弹全程飞行试验成功40周年,中国海洋档案馆依托馆藏档案资料,辅以史料收集,研制主题鲜明的档案产品32个,包括短视频、展览、大事记图鉴、史料故事、纪念文章等,开展了为期2个月的集中式发布,纪念这一重大事件,传播一代海洋人为此努力拼搏的历史,还原了海洋工作在国之大者中的卓越贡献。

新时代 新征程

中国海洋档案馆将

牢记殷殷嘱托

忠诚履行“为党管档、

为国守史、为民服务”职责使命

存好中国的蓝色记忆

讲好中国的海洋故事

踔厉奋发

为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做出更大的贡献

(徐文斌 薛惠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