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建言构建蓝色伙伴关系 共享发展成果 共促海洋繁荣

信息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作者:高悦 发布时间:2022-11-10

2022年海洋合作与治理论坛开幕式现场 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供图

11月3日~4日,2022年海洋合作与治理论坛在海南省三亚市举办,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名专家学者、政府部门负责人、外国驻华使馆高级官员、国际组织及涉海部门代表以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参会,线上注册参会人数超5000人。

本届论坛由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中国—东南亚南海研究中心、华阳海洋研究中心、中国南海研究院主办,为期两天,与会专家围绕多边主义下的全球海洋治理、南海沿岸国合作及海上安全互信构建、气候变化与海洋合作、《南海各方行为宣言》20周年与南海区域秩序构建、极地治理与实践、《联合国海洋法公约》40周年与闭海或半闭海沿岸国合作、蓝色伙伴关系与海洋可持续发展等议题进行探讨交流。

搭建平台 凝聚共识

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理事长吕滨在论坛开幕式上表示,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与中国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高度契合。近年来,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联合相关单位以关注全球海洋治理、推动国际海洋合作为切入点,聚焦全球海洋治理、气候变化与海洋合作、蓝色伙伴关系与海洋可持续发展等热点议题,扩大交流,凝聚共识。

据介绍,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自成立以来,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倡议、构建蓝色伙伴关系、推动全球海洋治理、助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等,实施了“海上丝路”蓝色经济、“海上丝路”海岸带评估、“海洋十年”空间规划、蓝色伙伴关系构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海洋国际对话交流、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洋青少年人才培育、海洋人文精神宣扬、海洋重大问题研究等十大行动,吸引了近百万人参与。

其中,“海上丝路”蓝色经济行动旨在助力“海上丝路”国家和地区的海洋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为推动该行动深入实施,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与18个国家相关部门签署协议,围绕海洋空间规划、蓝色经济、人才培养等开展深入合作,为2000多名各国政府官员、技术人员提供培训,完成专题报告100多个,吸引了中外90多个科研院校、100多家企业参与。

此外,为推动海上丝路国家海岸带可持续发展,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联合厦门大学对46个国家的海岸带开展评估,得出海岸带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连续发布《海上丝路国家海岸带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报告》。

目前,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主导或参与的海洋空间规划、东南亚海岸带研究、北极“冰上之路”等三个项目获批纳入“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行动”,并联系欧洲高新技术企业与中国沿海地市精准对接,助力我国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近年来,为探讨海洋治理新路径、促进海洋可持续发展,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教科文组织,以及太平洋岛国发展论坛等20多个国际组织合作,联合举办了十多场国际活动。今年6月,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与太平洋岛国发展论坛在2022联合国海洋大会期间联合举办“海洋空间规划促进蓝色经济发展”边会,得到各国高度评价。

“希望各位参会专家畅所欲言、交流经验、分析现状、预判趋势、提出建议。”吕滨表示,诚挚欢迎各位专家学者参与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的各项活动,为有效保护海洋、治理海洋凝聚更多智慧、更多共识、更多力量。

开放包容 互利共赢

海洋的连通性和流动性使海洋事务通常涉及多个国家,保护海洋环境、科学利用海洋、共促海洋繁荣是各国共同肩负的使命担当。

“蓝色伙伴关系,已成为当下的热词。”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潘新春在主持“蓝色伙伴关系与海洋可持续发展”专题会议时指出,蓝色伙伴关系是中国代表团在2017年6月举行的联合国海洋大会上提出的,得到许多国家热烈响应。在今年6月举行的联合国海洋大会上,中国代表团发布《蓝色伙伴关系原则》,又赢得国际社会广泛关注。

多年来,中国在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生态保护、海洋科研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就。海洋经济持续快速增长,2021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达到90385亿元,比上年增长8.3%,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0%,占沿海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5.0%。海洋保护地面积也不断扩大,设立海洋自然保护地145个,面积790.98万公顷。海洋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如海洋波浪发电、海上风电、海洋药物、深远海养殖、海水淡化、深潜探测、智能港口技术等取得丰硕成果并转化成了强大的经济发展动能。

近年来,中国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已成为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货物贸易总额居世界第一,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居世界前列,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也为各国开创出一条通往共同繁荣的机遇之路。中国涉海部门、科研院校、企业、社会组织与100多个国家围绕海洋科技、海洋经贸、海洋人文等开展积极合作,取得了互惠互利的成效。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与18个国家取得的合作成效就是一个生动案例。

“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中国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推动构建蓝色伙伴关系取得的一系列重要成果表明,开放包容、合作共赢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这些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事实证明,中国愿意与各国构建蓝色伙伴关系,共享发展成果。”潘新春说。

共享机遇 大有可为

11月4日,多国专家学者围绕蓝色伙伴关系与海洋可持续发展议题进行深入探讨交流。大家纷纷表示,构建蓝色伙伴关系将助推“一带一路”倡议走深走实,将为世界各国创造出新的发展机遇,有利于应对海洋环境污染、海洋防灾减灾等共同挑战,有助于促进蓝色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唐勇长年从事大陆架划界研究。他表示,非洲国家是我国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构建蓝色伙伴关系的重要合作伙伴,中非在海洋调查研究、大陆架研究、能力建设等方面开展了多项务实合作。

唐勇介绍,大陆架是沿海国家陆地领土向海洋的自然延伸,蕴藏着丰富的矿产、石油等资源。非洲沿海国家迫切希望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主张自己的大陆架权利,但苦于调查能力有限,难以获取高精度的调查数据,而中国已经掌握先进的调查技术手段。因此,尼日利亚、莫桑比克、塞舌尔等非洲国家向中国提出了技术援助请求。中国与尼日利亚、莫桑比克、塞舌尔等联合组织实施了多个调查航次,为其提高大陆架划界技术能力提供科学规范的基础数据,得到各国高度评价。

“构建蓝色伙伴关系对于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南海渔业资源意义重大。”瑞士人道主义对话中心南亚与东南亚区域主任吴怡敏表示,南海渔业资源具有互通性、整体性和相互依赖性等特点,由于过度捕捞等原因,导致南海地区海洋资源和环境受到严重威胁。

吴怡敏介绍,南海地区尚未设立统一的负责区域渔业管理的组织机构,缺乏统一科学的渔业资源数据支撑。因此,构建蓝色伙伴关系可促进南海地区渔业资源调查数据共享,建立有效、稳定的区域渔业合作机制,惠及南海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人民。

马来西亚海事研究所海洋经济与产业中心主任胡安钦多次作为马来西亚代表参与环印度洋地区合作联盟相关事务。他介绍,环印联盟是印度洋地区重要经济合作组织,中国是环印联盟的对话伙伴国之一,长期以来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蓝色经济是环印联盟的重要关注领域,期待中国与环印联盟及各成员国在蓝色经济、海洋环境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不断深化务实合作,共商解决方案,共享发展机遇,共同促进全球蓝色经济可持续发展。

泰国国立法政大学助理教授纳朋·泊帕谭那察表示,海洋塑料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需要国际社会共同行动,保护海洋生态环境。近年来,许多国际组织、各国政府采取积极行动,加强海洋塑料污染管控。

纳朋·泊帕谭那察介绍,目前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正在推动出台一项应对海洋塑料垃圾问题的国际协议。在这一背景下,构建蓝色伙伴关系有助促进国际社会通力合作,构建立体化、多层次的海洋塑料污染治理机制,积极采取应对举措,从源头上治理海洋塑料污染问题,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健康。

海洋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是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议题之一。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所长秦天宝讲解了在陆海统筹理念指引下对海洋环境保护立法的思考。他认为,陆海统筹涵盖了陆地和海洋两大地理板块,关系发展全局,涉及资源、社会、生态等多个方面。在生态保护领域,陆海统筹理念主要强调陆地、海洋的统一监管和整体保护。以陆海统筹理念为指导,修订《海洋环境保护法》要注重源头严防、过程严控、后果严惩等多方面。

秦天宝表示,中国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立法方面取得的成效和制度创新成果,对于各国具有借鉴意义,为各国健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提供了思路、作出了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