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海洋生态状况

信息来源:国家海洋局网站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4-14

2.1 海洋生物多样性

海洋生物多样性监测内容包括浮游生物、底栖生物、海草、红树植物、珊瑚等生物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在监测区域内共鉴定出浮游植物752种,浮游动物682种,大型底栖生物1 505种,海草6种,红树植物10种,造礁珊瑚76种。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物种数从北至南呈增加趋势。

渤海鉴定出浮游植物223种,主要类群为硅藻和甲藻;浮游动物103种,主要类群为桡足类和水母类;大型底栖生物360种,主要类群为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黄海鉴定出浮游植物286种,主要类群为硅藻和甲藻;浮游动物121种,主要类群为桡足类和水母类;大型底栖生物544种,主要类群为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东海鉴定出浮游植物422种,主要类群为硅藻和甲藻;浮游动物358种,主要类群为桡足类和水母类;大型底栖生物725种,主要类群为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和环节动物。

南海鉴定出浮游植物536种,主要类群为硅藻和甲藻;浮游动物510种,主要类群为桡足类和水母类;大型底栖生物955种,主要类群为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和环节动物;海草6种;红树植物10种;造礁珊瑚76种。

W020160414171567189243.jpg

图例说明:/ 无监测数据或数据不完整。

W020160414168921574465.jpg

W020160414168921587697.jpg

2.2 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

实施监测的河口、海湾、滩涂湿地、珊瑚礁、红树林和海草床等海洋生态系统中,处于健康、亚健康和不健康状态的海洋生态系统分别占14%、76%和10%。

W020160414168921588716.jpg

W020160414168921602504.jpg


*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分为健康、亚健康和不健康三个级别:
健 康:生态系统保持其自然属性。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结构基本稳定,生态系统主要服务功能正常发挥。环境污染、人为破坏、资源的不合理开发等生态压力在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范围内。
亚健康:生态系统基本维持其自然属性。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结构发生一定程度变化,但生态系统主要服务功能尚能发挥。环境污染、人为破坏、资源的不合理开发等生态压力超出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
不健康:生态系统自然属性明显改变。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结构发生较大程度变化,生态系统主要服务功能严重退化或丧失。环境污染、人为破坏、资源的不合理开发等生态压力超出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

2.2.1河口生态系统

监测的河口生态系统均呈亚健康状态。80%的河口生态系统海水呈富营养化状态,浮游植物密度偏高。双台子河口浮游动物密度偏低;滦河口-北戴河浮游动物生物量偏低,大型底栖生物密度和生物量偏低;黄河口大型底栖生物密度和生物量偏高;长江口大型底栖生物密度偏高,生物体内总汞、镉和砷残留水平较高;珠江口浮游动物密度偏低。滦河口-北戴河、黄河口、长江口鱼卵仔鱼密度较低。近5年来,河口生态系统均呈亚健康状态。

2.2.2海湾生态系统

监测的海湾生态系统多数呈亚健康状态,锦州湾和杭州湾生态系统呈不健康状态。57%的海湾生态系统海水呈富营养化状态,无机氮含量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部分海湾生物体内镉、铅和石油烃残留水平较高。多数海湾生态系统浮游植物密度偏高。锦州湾浮游动物生物量偏高;渤海湾浮游动物密度、大型底栖生物密度和生物量偏高;莱州湾大型底栖生物密度和生物量偏高;杭州湾浮游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偏高,大型底栖生物生物量偏低;乐清湾浮游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偏低,大型底栖生物密度偏高、生物量偏低;闽东沿岸浮游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偏高,大型底栖生物生物量偏低;大亚湾浮游动物密度、大型底栖生物密度和生物量偏低。鱼卵仔鱼密度总体偏低。近5年来,锦州湾和杭州湾生态系统均呈不健康状态,其余海湾生态系统均呈亚健康状态。

2.2.3滩涂湿地生态系统

苏北浅滩滩涂湿地生态系统呈亚健康状态。部分区域海水中营养盐含量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大型底栖生物密度和生物量异常偏高。互花米草、碱蓬和芦苇是苏北浅滩湿地的主要植被类型,现有滩涂植被233平方公里,与上年相比,滩涂湿地植被面积略有减少。近5年来,苏北浅滩滩涂湿地生态系统均呈亚健康状态。

2.2.4珊瑚礁生态系统

珊瑚礁生态系统均呈亚健康状态。近5年来,珊瑚礁生态系统呈现较为明显的退化趋势,造礁珊瑚盖度维持在较低水平并不断下降,由2011年的20.5%下降为2015年的16.8%;硬珊瑚补充量较低,5年来均低于0.5个/平方米。海南东海岸造礁珊瑚种类由2011年的52种下降为2015年的36种。

2.2.5红树林生态系统

广西北海和北仑河口红树林生态系统均呈健康状态。近5年来,红树林生态系统总体保持健康状态,红树林面积和群落类型基本稳定,红树林底栖生物密度和生物量保持较高水平。2015年9月,广西山口和北仑河口红树林区发生了较大面积的柚木驼蛾虫害,受害树种为白骨壤,经防治已得到较好恢复。

2.2.6海草床生态系统

海南东海岸海草床生态系统呈健康状态,广西北海海草床生态系统呈亚健康状态。近5年来,海南东海岸海草状况基本稳定,海草密度明显增加,由2011年的647株/平方米增加至2015年的1 033株/平方米。广西北海海草床处于退化状态,海草密度明显下降,由2011年的278株/平方米下降为2015年的181株/平方米。

W020160414168921617664.jpg

W020160414168921629851.jpg

2.3 海洋保护区生态状况

截至2015年底,国家海洋局共建有国家级海洋自然/特别保护区68个,保护对象200余种。2015年,在35个保护区开展了保护对象监测,红树植物、海岸沙丘、贝壳堤以及海洋和海岸生态系统等类型的保护对象基本保持稳定;珊瑚和文昌鱼等类型的保护对象下降趋势得到减缓。

W020160414168921633958.jpg

W020160414168921646764.jpg

W020160414168921643578.jpg

2015年国家级海洋保护区部分重点保护对象状况

W020160414168921659075.jpg

2.3.1海洋生物物种类保护区

河北昌黎黄金海岸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文昌鱼栖息密度为39~70个/平方米,平均为43个/平方米;生物量变化范围为0.36~4.71克/平方米,平均为2.97克/平方米。2004年以来,文昌鱼的栖息密度和生物量整体呈下降趋势,文昌鱼栖息地沙含量变化及沉积物类型改变是导致文昌鱼种群退化的主要原因。

广东徐闻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活珊瑚盖度为1.7~44.3%,平均为15.1%,较上年增加6.9%,但仍处于较低水平;石珊瑚的死亡率为4~15%,平均为8.8%。

W020160414168921670723.jpg

厦门珍稀海洋生物物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发现中华白海豚326次,合计发现847头次,均较上年明显增多。其中,火烧屿观测点监测头次最多,达到351头次。

W020160414168921688579.jpg

2015年,广西山口国家级红树林生态自然保护区内清除了326株外来物种无瓣海桑。广西北仑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广西山口国家级红树林生态自然保护区爆发了大面积(白骨壤)柚木驼蛾虫害,受害面积达149.9公顷。目前,虫害已得到有效控制,受害红树已经全部长出新芽。

W020160414168921693062.jpg

2.3.2 海洋自然景观和遗迹类保护区

河北昌黎黄金海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海岸沙丘最大高程较上年略有上升,无明显的地貌变化。

滨州贝壳堤岛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贝壳堤基本保持稳定。保护区内的贝壳堤属于新老并存的类型,新的贝壳堤不断生成,老贝壳堤受风暴潮影响面积有所减少,贝壳堤面积处于动态变化中,但总体保持稳定。

W020160414168921700156.jpg


2.3.3海洋和海岸生态系统类保护区

河口、海湾、滩涂湿地和海岛等类型保护区生态系统基本保持稳定。大连长山群岛国家级海洋公园岛陆植被物种多样性总体较低,植被群落处于自然生长状态,人为干扰较小。长岛国家级海洋公园草本植物物种繁多,分布广泛,植物多样性丰富。

W020160414168921715389.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