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主要入海污染源状况

信息来源:国家海洋局网站 作者: 发布时间:2014-03-25

3.1 主要入海河流污染物排放状况

3.1.1 河流入海断面水质状况

枯水期、丰水期和平水期,72条河流入海监测断面水质劣于第Ⅴ类地表水水质标准的比例分别为68%、44%和51%,与上年相比,枯水期和平水期比例分别增加18%和6%,丰水期比例降低7%。劣于第Ⅴ类地表水水质标准的污染要素主要为化学需氧量(CODCr)、总磷、氨氮和石油类。

W020140325434172683241.jpg

3.1.2 主要河流污染物排海状况

72条河流入海的污染物量分别为:CODCr 1 382万吨,氨氮(以氮计)29.3万吨,硝酸盐氮(以氮计)221万吨,亚硝酸盐氮(以氮计)5.7万吨,总磷(以磷计)27.2万吨,石油类3.9万吨,重金属2.7万吨(其中锌20 743吨、铜3 703吨、铅2 004吨、镉138吨、汞40吨),砷2 976吨。

其中,71条河流的CODCr、氨氮、硝酸盐氮和总磷入海量分别较上年降低0.4%、11%、3%和24%。

2013年部分河流携带入海的污染物量(吨)

W020140325434172704615.jpg


3.2 入海排污口及邻近海域环境质量状况

3.2.1 入海排污口排污状况

实施监测的431个陆源入海排污口中,工业排污口占34%,市政排污口占38%,排污河占23%,其他类排污口占5%。3月、5月、8月和10月入海排污口达标排放比率分别为47%、49%、54%和52%,全年入海排污口的达标排放次数占监测总次数的50%,与上年相比基本持平。106个入海排污口全年4次监测均达标,占监测排污口总数的比例较上年降低7%;129个入海排污口全年监测均超标,占监测排污口总数的比例较上年增加4%。

W020140325434172723188.jpg

2012~2013年入海排污口达标排放状况

不同类型入海排污口中,工业类排污口达标排放次数比率为58%,与上年相同;市政类排污口和排污河达标排放次数比率分别为45%和46%,较上年略有降低;其他类排污口达标排放次数比率为59%,较上年升高。

入海排污口排放的主要污染物为总磷、悬浮物、CODCr和氨氮,达标率依次为68%、79%、80%和91%;污水中砷和铜、铅、锌、六价铬等重金属达标率均在96%以上。2010年以来,入海排污口污水中主要污染物的达标率基本保持稳定。

W020140325434172735897.jpg

2012~2013年不同类型入海排污口 2010~2013年入海排污口主要

达标排放次数比率 污染物达标率变化趋势

3.2.2 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质量状况

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质量状况总体较差,80%以上无法满足所在海域海洋功能区的环境保护要求。

水质状况 5月和8月,分别对全国98个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水质进行监测。5月,70个排污口邻近海域水质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占监测总数的71%;8月,79个排污口邻近海域水质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占监测总数的81%。排污口邻近海域水体中的主要污染要素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石油类和化学需氧量,个别排污口邻近海域水体中重金属、粪大肠菌群等含量超标。

W020140325434172748490.jpg


2013年5月和8月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水质等级

86个排污口邻近海域的水质不能满足所在海洋功能区水质要求,占监测总数的88%。其中,位于农渔业区和旅游休闲娱乐区内的排污口邻近海域水质超标率分别为100%和78%。

沉积物质量状况 8月,对全国91个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沉积物质量进行监测,其中32个排污口邻近海域沉积物质量不能满足所在海洋功能区沉积物质量要求,主要污染要素为石油类、镉、铜、铅和粪大肠菌群。与上年相比,7个排污口邻近海域沉积物中石油类、镉等含量降低,沉积物质量有所改善;19个排污口邻近海域沉积物中铜、石油类、镉和硫化物等含量升高,沉积物质量下降。

生物质量状况 62%的排污口邻近海域贝类生物质量不能满足所在海洋功能区生物质量要求,主要污染要素为石油烃、铅、砷和粪大肠菌群。

3.3 海洋大气污染物沉降状况

海洋大气污染物干沉降 在大连老虎滩、大连大黑石、营口仙人岛、盘锦、葫芦岛、秦皇岛、塘沽、东营孤东、蓬莱、青岛小麦岛、舟山嵊山和珠海大万山等监测站开展了海洋大气污染物的干沉降监测。气溶胶中硝酸盐含量最高值出现在塘沽监测站,最低值出现在珠海大万山监测站,分别为25.1微克/立方米和3.9微克/立方米;铵盐含量最高值出现在秦皇岛监测站,最低值出现在珠海大万山监测站,分别为9.3微克/立方米和1.3微克/立方米;铜含量最高值出现在舟山嵊山监测站,最低值出现在营口仙人岛监测站,分别为400.1纳克/立方米和5.6纳克/立方米;铅含量最高值出现在葫芦岛监测站,最低值出现在珠海大万山监测站,分别为211.1纳克/立方米和19.3纳克/立方米。2010~2013年,海洋大气气溶胶中铜和铅平均含量整体呈下降趋势,硝酸盐呈上升趋势,铵盐基本保持稳定。

W020140325434172755988.jpg

渤海大气污染物湿沉降 在大连大黑石、营口仙人岛、秦皇岛、塘沽、蓬莱等监测站开展大气污染物湿沉降通量监测。硝酸盐湿沉降通量最高值出现在塘沽监测站,最低值出现在大连大黑石监测站,分别为7.1吨/平方公里·年和2.9吨/平方公里·年;铵盐湿沉降通量最高值出现在秦皇岛监测站,最低值出现在大连大黑石监测站,分别为3.0吨/平方公里·年和0.9吨/平方公里·年;铜湿沉降通量最高值出现在塘沽监测站,最低值出现在蓬莱监测站,分别为3.2千克/平方公里·年和1.0千克/平方公里·年;铅湿沉降通量最高值出现在营口仙人岛监测站,最低值出现在蓬莱监测站,分别为6.1千克/平方公里·年和0.5千克/平方公里·年。

W020140325434172767117.jpg

2013年渤海各监测站硝酸盐和铵盐 2013年渤海各监测站铜和铅

湿沉降通量 湿沉降通量

3.4 海洋垃圾分布状况

海洋垃圾监测内容包括海面漂浮垃圾、海滩垃圾和海底垃圾的种类、数量和来源。与上年相比,海面漂浮垃圾密度略有下降,海滩垃圾密度基本持平,海底垃圾密度显著下降。海洋垃圾密度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旅游休闲娱乐区、农渔业区、港口航运区及邻近海域。

海面漂浮垃圾 海面漂浮垃圾主要为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碎片、塑料袋和片状木头等。大块和特大块漂浮垃圾平均个数为29个/平方公里;中块和小块漂浮垃圾平均个数为2 819个/平方公里,平均密度为15千克/平方公里。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类垃圾数量最多,占56%,其次为塑料类和木制品类,分别占27%和9%。78%的海面漂浮垃圾来源于陆地,22%来源于海上活动。

海滩垃圾 海滩垃圾主要为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碎片、塑料袋和塑料瓶等。平均个数为70 252个/平方公里,平均密度为1 622千克/平方公里。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类垃圾数量最多,占38%,其次为塑料类和木制品类,分别占36%和11%。81%的海滩垃圾来源于陆地,19%来源于海上活动。

海底垃圾 海底垃圾主要为塑料袋、塑料碎片和片状木头等,平均个数为575个/平方公里,平均密度为36千克/平方公里。其中塑料类垃圾数量最多,占83%。

2013年监测海域海洋垃圾主要类型

W020140325434172771144.jpg

2013年监测海域海洋垃圾数量分布

W020140325434172774174.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