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海洋环境灾害和突发事件

信息来源:国家海洋局网站 作者: 发布时间:2013-04-01

5.1 海洋环境灾害

5.1.1 赤潮和绿潮

赤潮 全海域共发现赤潮73次,累计面积7 971平方公里。东海发现赤潮次数最多,为38次;渤海赤潮累计面积最大,为3 869平方公里。赤潮高发期集中在5~6月。2012年赤潮发现次数为2008年以来最多,但累计面积较五年平均值减少2 585平方公里。

W020130401468261556922.jpg

W020130401468261578923.jpg


引发赤潮的优势藻类共18种。其中米氏凯伦藻作为第一优势种引发的赤潮次数最多,为19次;中肋骨条藻和夜光藻次之,均为9次;东海原甲藻7次;锥状施克里普藻4次;红色赤潮藻3次;抑食金球藻、双胞旋沟藻、丹麦细柱藻各2次;脆根管藻、红色中缢虫、亚历山大藻、塔玛亚历山大藻、多纹膝沟藻、具刺膝沟藻、圆海链藻、旋沟藻和暹罗角毛藻各1次。2008年以来,有毒有害的甲藻和鞭毛藻赤潮发生比例呈增加趋势。

W020130401468261589494.jpg

W020130401468261590020.jpg

2012年我国海域赤潮与优势生物种类分布

绿潮 3~8月在南黄海沿岸海域发生浒苔绿潮。3月下旬在江苏如东沿岸海域发现漂浮浒苔。5月16日,黄海南部浒苔分布面积达1 110平方公里,随后漂浮浒苔向偏北方向漂移,主要分布在黄海中部及近岸海域。6月13日,漂浮浒苔分布面积和覆盖面积均达到最大,分别为19 610平方公里和267平方公里。进入7月,漂浮浒苔面积逐渐减小。8月30日,浒苔绿潮基本消失。2012年我国黄海沿岸海域绿潮规模为2008年以来最小。

W020130401468261621477.jpg

5.1.2 海水入侵和土壤盐渍化

渤海滨海平原地区海水入侵和土壤盐渍化严重,局部地区呈加重趋势;黄海、东海和南海滨海地区海水入侵和土壤盐渍化范围小,个别监测区近岸站位氯度和含盐量明显增加。

海水入侵状况 海水入侵严重地区分布于渤海滨海平原地区,海水入侵距离一般距岸10~30公里。黄海、东海和南海沿岸海水入侵范围小、程度低,海水入侵距离一般距岸5公里以内。

与上年相比,渤海沿岸辽宁盘锦和葫芦岛龙港区北港镇、河北唐山市梨树园村和秦皇岛、山东潍坊寒亭区央子镇和昌邑卜庄镇西峰村以及烟台莱州海庙村监测区入侵范围有所增加,辽宁营口和葫芦岛、河北唐山和秦皇岛、山东潍坊地区个别站位氯度明显升高。黄海、东海和南海大部分监测区基本稳定,但黄海滨海地区山东威海张村镇监测区海水入侵范围有所增加;东海滨海地区福建长乐市漳港镇监测区海水入侵有所加重;南海滨海地区广东茂名电白县陈村和湛江、广西北海近岸站位氯度有所增加。

土壤盐渍化状况 土壤盐渍化严重地区分布于渤海滨海平原地区,盐渍化范围一般距岸10~30公里,主要盐渍化类型为氯化物型、硫酸盐-氯化物型和硫酸盐型轻盐渍化土和盐土。黄海、东海和南海滨海地区土壤盐渍化范围小,其中黄海沿岸辽宁丹东东港北井子镇、山东威海地区盐渍化范围一般距岸5~9公里,盐渍化主要类型为硫酸盐-氯化物型和硫酸盐型中、重盐渍化土;东海和南海滨海地区盐渍化范围一般距岸3公里以内,土壤盐渍化类型为氯化物型中盐渍化土、盐土和硫酸盐-氯化物型、硫酸盐型轻、中盐渍化土。

与上年相比,渤海沿岸辽宁盘锦和锦州小凌河东侧何屯村、山东滨州无棣县监测区盐渍化范围呈扩大趋势;黄海沿岸部分监测区土壤含盐量略有上升;东海沿岸浙江温州温瑞平原地区土壤盐渍化范围略有上升;南海沿岸监测区个别站位土壤含盐量明显升高。

W020130401468261635537.jpg

W020130401468261662744.jpg

W020130401468261696411.jpg

5.1.3 重点岸段海岸侵蚀状况

2012年,对7个重点岸段开展了海岸侵蚀监测。结果表明,我国砂质海岸和粉砂淤泥质海岸侵蚀严重,局部地区侵蚀速度加大。河北滦河口至戴河口、广东雷州市赤坎村和海南海口市长流镇镇海村等砂质岸段侵蚀严重,其中滦河口至戴河口局部岸段侵蚀速度最大,年平均侵蚀宽度为11.0米;崇明东滩南侧粉砂淤泥质岸段侵蚀严重,侵蚀速度加快,绣针河口至射阳河口粉砂淤泥质岸段年最大侵蚀宽度233.0米。绥中岸段由于加强了海砂开采的管理,海岸侵蚀速度有所减慢。

W020130401468261710049.jpg

W020130401468261735725.jpg

W020130401468261740689.jpg

5.2 主要海洋环境突发事件

5.2.1 突发海洋污染事件

2012年,在广东、福建等海域相继发生了多起突发海洋污染事件,导致部分污染物质泄漏入海,局部海域环境受到不同程度影响。

广东汕尾“雅典娜”号沉船事故

2012年3月13日,在广东汕尾碣石湾海域,载有7000吨浓硫酸及140吨剩余燃油的韩国籍“雅典娜”号化学品船因船舶压载舱进水导致船体倾斜沉没。应急监测结果表明,事故海域海水pH值未发现明显异常,但3月中旬至5月中旬海面间断出现薄油膜,海水中石油类含量最高达1.23毫克/升,超第一、二类海水水质标准值23.6倍,海水环境受到石油类污染。

W020130401468261769221.jpg

福建莆田“巴莱里”集装箱船搁浅事故

2012年3月15日,在福建省兴化湾外、南日岛东北部约7海里海域,载有100多集装箱农药及1 100多吨剩余燃油的新加坡籍“巴莱里”集装箱船触礁搁浅,事故导致船体断裂溢油,部分装有有机氯农药的集装箱散落入海,造成局部海域石油类和农药污染。船舶污油泄漏产生的大面积油膜及油块在海面持续漂浮13天,沾污周边养殖设施。事故海域海水中检出船载有机氯农药莠去津成份,表层水体中石油类最高含量达0.30毫克/升,超第一、二类海水水质标准值5倍。

W020130401468261776294.jpg

5.2.2 重大溢油事件的海洋环境影响

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

2012年,继续对2011年发生的蓬莱19-3溢油事故附近海域开展跟踪监测。结果表明,事故海域海水中石油类含量高于溢油事故前平均水平,8月部分站位海水中石油类含量超第三类海水水质标准。个别站位沉积物中石油类含量超第三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底栖生物体内石油烃含量仍然高于背景值。

事故海域浮游生物群落处于恢复中,但仍受到溢油影响,多样性指数低于背景值。浮游动物密度略有恢复,仍处于较低水平,鱼卵仔鱼数量仍然较低。

大连新港“7 .16”油污染事件

2012年,继续对2010年发生的大连新港“7 .16”油污染事件开展跟踪监测。结果表明,事发海域环境状况呈现一定程度改善,但油污染事件对周边海洋生态环境仍具有一定影响。

与油污染事件发生时相比,沉积物中易降解的正构烷烃类污染物含量降低约40%,难降解的多环芳烃类污染物含量降低约15%。浮游生物多样性呈恢复态势;潮间带生物群落逐渐恢复,白脊藤壶、短滨螺、太平洋牡蛎等主要动物种群数量增加。

但是,事发海域海水和沉积物中石油类含量较高,个别站位海水中石油类含量超第一、二类海水水质标准,沉积物中石油类含量超第三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大连湾顶部和大窑湾口底栖生物多样性指数下降27%。潮间带底栖藻类物种数量依然较少,孔石莼和缘管浒苔等藻类优势种尚未恢复。

5.2.3 福岛核泄漏事故的海洋环境影响

2011年3月,日本福岛发生核泄漏事故,大量放射性物质进入海洋。为掌握放射性物质的迁移扩散状况,分析核泄漏事故对我国管辖海域及西太平洋海洋环境的影响,国家海洋局连续两年组织实施了西太平洋海洋环境监测。结果表明,日本福岛以东及东南方向的西太平洋海域仍受到福岛核泄漏事故显著影响,我国管辖海域尚未受到影响。

监测海域环境状况

高温高盐的黑潮延伸体流系和低温低盐的亲潮流系是日本福岛以东海域的两支主要流系。福岛近岸海水主要随亲潮沿日本东岸南下,在北纬35°附近与北上的黑潮相遇后转向,随黑潮延伸体蛇形弯曲东行,在南北两水系的交界处形成鲜明的温度锋,其边缘存在若干个脱落的锋面涡旋。监测结果显示,局部放射性物质偏高的海域与锋面涡旋的位置具有较高一致性,表明锋面涡旋对放射性物质的分布和输送有重要影响。

W020130401468261795024.jpg

2012年5~6月监测结果表明,监测海域属于寡营养盐海域,在北部受亲潮影响显著的区域,无机氮、活性磷酸盐、溶解氧含量高于黑潮延伸体及其以南海域。监测海域具有典型低生物量、低生产力的大洋海区特征,浮游生物种类组成丰富,优势种构成多样。监测海域水柱初级生产力平均值为68.78毫克碳/平方米/小时;叶绿素a平均含量为0.49毫克/立方米。共鉴定出浮游植物153种,主要类群为硅藻和甲藻,多样性指数均值为3.48。共鉴定出浮游动物351种,主要类群为桡足类、端足类和管水母类,多样性指数均值为3.06。亲潮流系和黑潮延伸体流系是影响该海域上层水体环境要素、生产力和生物量分布的主要因素。

放射性水平状况

监测海域放射性水平较上年有所下降,但仍受福岛核泄漏事故的显著影响;西太平洋海域放射性污染范围进一步加大,监测的游泳动物均受到放射性污染。核泄漏事故尚未对我国海洋环境造成影响。

2012年6月,西北太平洋日本以东海域海水中放射性核素铯-137和铯-134的含量较上年有所下降,但仍显著高于核事故前日本近岸海水中铯-137和铯-134的背景水平。在垂向运移方向,放射性物质已扩散运移至200米或更深的区域;在水平运移方向,放射性物质继续向南运移,台湾岛东南方向430公里处公海海域的海水样品中检出正常情况下海水中无法检出的铯-134。

2012年6月在西太平洋海域捕获的鱿鱼(巴特柔鱼)样品中放射性核素铯-137和锶-90最高含量分别是事故前的11倍和2.7倍,铯-134、铯-137和锶-90的含量较上年有所降低,但银-110m含量有所升高。此外,西太平洋紫魟、蛇鲭等其他游泳动物也受到放射性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