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海洋环境状况

信息来源:国家海洋局网站 作者: 发布时间:2013-04-01

1.1 海水

1.1.1 海水环境状况

2012年夏季,海水中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石油类和化学需氧量等监测要素的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我国管辖海域海水环境状况总体较好,但近岸海域海水污染依然严重。

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约占我国管辖海域面积的94%,符合第二类、第三类和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分别为46 910、30 030和24 700平方公里,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为67 880平方公里,较上年增加了24 080平方公里。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分别增加了8 870、6 990、6 700和1 520平方公里。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黄海北部、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江苏沿岸、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的近岸海域。近岸海域主要污染要素是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

南海中南部中沙群岛及南沙群岛海域水质状况良好,海水中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石油类和化学需氧量等监测要素均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

W020130401482263031272.jpg

2012年我国管辖海域水质等级分布示意图

W020130401482263066096.jpg

2001~2012年我国管辖海域未达到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各类海域面积

pH 海水pH值多在7.8~8.5之间,辽东湾西岸、海州湾等近岸局部海域pH值出现大于8.5的现象。

溶解氧 渤海及其他海区近岸海域大部分区域溶解氧含量高于6毫克/升,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长江口、杭州湾等局部海域底层水体溶解氧含量低于4毫克/升。

无机氮 无机氮含量超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约147 150平方公里,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分别为39 480、34 720、58 160和14 790平方公里,其中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分别为13 030、14 530、33 150和4 060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黄海北部、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江苏沿岸、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的近岸海域。

W020130401482263076047.jpg

活性磷酸盐 活性磷酸盐含量超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约107 890平方公里,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分别为11 490、30 980、52 590和12 830平方公里,其中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分别为1 280、7 620、13 360和990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大连湾、莱州湾、江苏沿岸、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的近岸海域。

石油类 石油类含量超第一、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约21 890平方公里,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分别为5 860、2 430、7 720和5 880平方公里,污染区域主要分布在渤海、大连湾、长江口、杭州湾、闽江口、珠江口、北部湾的局部海域。

化学需氧量 近岸局部海域化学需氧量超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总面积约15 450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渤海近岸、江苏北部近岸及杭州湾等海域。

W020130401482263090528.jpg

1.1.2 海洋水文状况

2012年,在我国管辖海域开展了海洋表层水温和海水盐度监测,并在渤海海峡、重点海湾及部分大型围填海工程邻近海域开展了海流监测。

海洋表层水温

2012年我国管辖海域各月海洋表层水温实测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渤海、黄海和东海月均海洋表层水温2月最低,分别为2.3℃、7.9℃和16.6℃,南海1月海洋表层水温最低,为24.9℃;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8月海洋表层水温最高,分别为24.4℃、26.6℃、28.3℃和29.1℃;渤海和黄海的海洋表层水温月际变化最为明显,东海次之,南海变化最小。

W020130401482263101393.jpg

2012年各月份平均海洋表层水温(℃)

W020130401482263111859.jpg

W020130401482263124748.jpg

2012年1~12月我国平均海洋表层水温分布示意图

渤海四个季度平均海洋表层水温分别为3.1℃、13.6℃、23.7℃和12.7℃,黄海四个季度平均海洋表层水温分别为8.6℃、16.2℃、25.5℃和16.5℃,东海四个季度平均海洋表层水温分别为17.4℃、22.8℃、27.9℃和22.5℃,南海四个季度平均海洋表层水温分别为25.4℃、28.7℃、29.1℃和27.8℃。

W020130401482263159034.jpg

W020130401482263184601.jpg

海水盐度

我国管辖海域8月表层海水盐度变化范围为0.11~35.30。四个海区中,南海盐度最高,其次是东海、黄海,渤海最低,平均盐度分别为34.15、33.69、31.74、28.05。近岸海域盐度低于27.00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辽河口、黄河口、长江口、珠江口等河口区域,面积分别为1 680、2 240、8 250和8 370平方公里。与上年相比,辽河口、黄河口和珠江口的低盐区分布范围有所扩大,长江口低盐区分布范围有所减小。

W020130401482263194574.jpg

海流

渤海海域海流状况 重点开展了渤海海峡、辽东湾口、渤海湾口和莱州湾口海域的海流监测。结果表明,渤海海峡表层海流呈现往复流特征,主流向为西北-东南向;夏季流速最大,涨潮流强于落潮流,冬季流速较小,涨潮流与落潮流相差不大。辽东湾口中部海域表层海流基本呈现往复流特征,主流向为东北-西南向,涨潮流略强于落潮流,四季海流强度相差不大,春、秋季稍强,冬、夏季稍弱。渤海湾口北部海域表层海流基本呈现往复流特征,主流向为西北西-东南东向,涨潮流略强于落潮流,四季海流强度相差不大,夏季稍强,冬季稍弱。莱州湾口东部海域表层海流基本呈现旋转流特征,强流向为北北西和东南向,落潮流略强于涨潮流,四季海流强度相差不大,夏季稍强。

黄海海域海流状况 重点开展了山东沿岸和苏北海域的海流监测。结果表明,成山头近岸以外监测海域表层海流基本呈现旋转流特征,强流向为北北东和东南向,落潮流稍强于涨潮流,四季海流强度相差不大,夏季稍强,冬季稍弱。青岛近岸监测海域表层海流基本呈现旋转流特征,强流向为东北向,涨潮流稍强于落潮流,四季海流强度相差不大,冬、春季稍强,夏、秋季稍弱。海州湾近岸以外监测海域表层海流基本呈现往复流特征,主流向为东-西向,落潮流稍强于涨潮流,四季海流强度相差不大,但冬、春季强于夏季。苏北监测海域的海流以往复流为主,主流向受地形控制,沿深槽方向往复流动,其中,苦水洋海域海流主要沿西南-东北方向涨落,涨潮流强于落潮流,垂向上各层流向基本一致,流速从表层到底层依次减小,底层流速约为表层的一半;烂沙洋海域海流主要沿西-东方向涨落流动,涨潮流强于落潮流;辐射沙脊群外缘海域海流呈现旋转流特征,强流向为北和东南向。

东海海域海流状况 重点开展了闽浙沿岸流和长江口近岸以外海域、台湾海峡北口-南口海域的海流监测。结果表明,闽浙沿岸流冬季表层海流流向为西南向,流速较强,流幅较宽;夏季表层海流流向为东北向,流速稍弱;冬季西南向表层最大流速约比夏季东北向表层最大流速大10%;春、秋季具有转换期特征。长江口近岸以外监测海域表层海流呈现旋转流特征,冬季强流向为东南向,春季强流向为南向,春季流速强于冬季。台湾海峡北口-南口表层海流基本呈现往复流特征,北口中部海域主流向为东北-西南向,涨潮流强于落潮流,南口中部海域主流向为东北-西南向,落潮流稍强于涨潮流,南口流速大于北口。

W020130401482263213335.jpg

1.2 海洋沉积物

在我国管辖海域581个站位开展了海洋沉积物监测,监测要素包括石油类、重金属、砷、多氯联苯、硫化物和有机碳。

近岸海域沉积物质量状况总体良好,沉积物中铜含量符合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的站位比例为85%,其余监测要素含量符合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的站位比例均在96%以上。近岸以外海域沉积物质量状况良好,仅个别站位的部分监测要素含量超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

南海海域海流状况 重点开展了珠江口近岸以外海域、雷州湾和钦州湾的海流监测。结果表明,珠江口近岸以外监测海域冬季表层海流基本呈现旋转流特征,强流向为西北和西南向,涨潮流明显强于落潮流。雷州湾南侧海域春季海流呈现往复流特征,主流向为西北-东南向,落潮流强于涨潮流,垂向上各层流向基本一致,流速从表层到底层依次减小。钦州湾夏季海流较为复杂,表层沿水道方向往复运动,落潮流强于涨潮流;底层呈现旋转流特征,强流向为沿水道方向,涨潮流强于落潮流。

1.1.3 海水富营养化状况

海水中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含量超标导致了近岸局部海域的富营养化。2012年,呈富营养化状态[* 富营养化状态依据富营养化指数(E)计算结果确定。该指数计算公式为E=[化学需氧量]×[无机氮]×[活性磷酸盐]×106/4500,其中E≥1为富营养化,1≤E≤3为轻度富营养化,3<E≤9为中度富营养化,E>9为重度富营养化。]*的海域面积约9.8万平方公里,较上年增加2.4万平方公里,其中重度、中度和轻度富营养化海域面积分别为19 250、39 980和38 660平方公里。重度富营养化海域主要集中在黄海北部、辽河口、渤海湾、莱州湾、长江口、杭州湾和珠江口的近岸区域。

W020130401482263224047.jpg

四个海区中,东海近岸沉积物综合质量良好的站位比例最高,为96%,渤海、黄海和南海近岸沉积物综合质量良好的站位比例依次为95%、94%和91%。

全国重点海域沉积物综合质量评价结果显示,黄海北部近岸沉积物综合质量状况较差,其余重点海域综合质量良好。黄海北部近岸污染区域集中在大连湾,主要超标要素为石油类、铜、镉和锌,其中石油类含量超第三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

W020130401482263247049.jpg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单个监测站位沉积物质量

良好:最多一项要素超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且没有一项要素超第三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

一般:一项以上要素超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且没有一项要素超第三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

较差:有一项或者更多项要素超第三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

(2)区域沉积物综合质量

良好:有不到5%的站位沉积物质量等级为较差,且70%以上的站位沉积物质量等级为良好。

一般:有5%~15%的站位沉积物质量等级为较差,或不到5%的站位沉积物质量等级为较差,30%以上的站位沉积物质量等级为一般和较差。

较差:有15%以上的站位沉积物质量等级为较差。

W020130401482263251891.jpg

1.3 海洋环境放射性水平

2012年,我国管辖海域海水的放射性水平和海洋大气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未见异常。田湾、秦山和大亚湾核电站以及在建的海阳、三门、台山和阳江核电站邻近海域海水、海洋沉积物和海洋生物中放射性核素含量处于我国海洋环境放射性本底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