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海洋功能区环境状况

信息来源:国家海洋局 作者: 发布时间:2011-04-14

5.1 海水增养殖区环境状况

海水增养殖区作为重要的海洋功能区,其环境质量直接影响到养殖品种的产量、质量和公众健康及养殖区功能的持续利用。2003年,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开展了26个海水增养殖区的环境监测工作,对其中18个养殖区的水质、底质、赤潮生物和病原生物进行了高密度、高频率监测,在此基础上定期评价海水增养殖区环境质量。

水质状况监测指标包括pH、溶解氧含量、化学耗氧量、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监测结果表明,在全国18个重点监测的海水增养殖区中,56%的养殖区海水水质状况良好,44%的养殖区活性磷酸盐和无机氮的年平均浓度较高,超过海水增养殖环境要求的二类海水水质标准。其中,福建厦门沿岸、浙江象山港和岱山水域等增养殖区海水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含量超三、四类海水水质标准,水体呈富营养化状态。

底质状况监测项目包括硫化物含量、粪大肠菌群数量、有机质含量、细菌总数和弧菌总数。结果表明,60%的海水增养殖区底质状况良好,27%的海水增养殖区底质有机质和20%的海水增养殖区的底质粪大肠菌群含量较高,超一类海洋沉积物标准。厦门、象山港、岱山、三都湾、闽江口沿岸等近岸网箱养鱼海域,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残饵和粪便等使养殖区沉积物中有机质和粪大肠菌群数量大大增高,养殖自身污染问题较突出。

养殖病害重点监测的海水增养殖水域内没有发生大面积、爆发性病害,病害发生指数年平均值较低。

养殖环境状况评价养殖环境状况评价是根据水质状况、病害发生指数和赤潮发生指数对海水增养殖区环境状况进行的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在200341日至1028日期间,18个重点增养殖区41%的时间内环境状况优良;57%的时间内环境状况较好;2%的时间内环境状况较差。造成养殖环境状况较差的主要原因是水质富营养化及养殖区内赤潮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