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海洋环境灾害

信息来源:国家海洋局 作者: 发布时间:2010-06-21

6.1 海洋赤潮
2009年,全海域共发现赤潮68次,累计面积约14 100平方公里,与上年相比基本持平。其中,500平方公里以上的大面积和较大面积赤潮6次,分别发生在渤海湾、长江口外和浙江舟山北部、浙江中部渔山列岛至台州列岛、浙江台州外侧海域、山东日照、海阳至乳山附近海域,累计面积9 120平方公里,约占全年累计面积的65%。


2008~2009年全国各海区赤潮发生情况对比

W020110729470280326382.jpg

引发我国海域赤潮的优势生物种类主要为夜光藻、赤潮异弯藻、中肋骨条藻、米氏凯伦藻和具齿原甲藻等。其中,夜光藻引发赤潮13次,累计面积1 833平方公里;赤潮异弯藻引发赤潮4次,累计面积最大,达4 514平方公里;中肋骨条藻引发赤潮8次,累计面积943平方公里;米氏凯伦藻引发赤潮7次,累计面积359平方公里;具齿原甲藻引发赤潮5次,累计面积360平方公里。上述5种优势种引发的赤潮分别占有种类记录赤潮总次数的66%和累计面积的83%。

2009年我国海域发生的较大规模赤潮

W020110729470280334762.jpg

注:“ — ”表示未检测

W020110729470280332633.jpg

2009年赤潮优势种引发的赤潮次数与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