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打造海洋经济的“蓝色引擎”

信息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作者:赵宁 王超 钟园平 苗萌 姜勇 刘斌 刘乐斌 发布时间:2022-08-11

8月3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做好经略海洋大文章,建设新时代海洋强省情况。

据介绍,2021年,山东省海洋生产总值达到1.49万亿元,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19.7%,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8%,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6.5%,海洋经济总量稳居全国第2位。海洋经济对全省国民经济增长的引擎作用持续增强,主要呈现出海洋经济展现较强韧性、海洋科技赋能产业发展、海运贸易发挥主力作用、海洋经济政策保驾护航等4个明显特点。

会议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山东将牢牢把握“在发展海洋经济上走在前列”的目标定位,紧紧扭住“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重点任务,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发达、海洋科技领先、海洋环境优美、海洋治理高效的现代化海洋强省。力争到2025年实现以下目标:

——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初步形成。海洋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以上,海洋渔业、海洋文化、滨海旅游、海洋交通运输、海洋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海洋勘探开采、海上风电等产业形成优势。

——世界一流港口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高水平推进港口一体化,建成世界先进的现代化港口群,全省港口货物、集装箱吞吐量分别增长18%、25%以上,绿色能源使用比重提高20个百分点以上,港口枢纽综合服务能力大幅提升。

——海洋生态环境显著改善。近岸海域优良水质面积比例超过91.6%,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35%,建成5个以上国家级“美丽海湾”,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围绕上述目标任务,山东省今年主要做好6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聚力实施海洋重点项目,二是大力发展现代海洋产业,三是加快建设世界一流港口,四是推动海洋科技自立自强,五是加强海洋资源环境保护,六是扩大海洋开放合作。

大项目好项目推动海洋经济发展

本报讯 记者从8月3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今年以来,山东省海洋经济展现较强韧性,主要海洋产业持续稳定恢复,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化工业等支柱型产业发挥了“压舱石”作用。

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办公室主要负责人介绍,山东省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抓手,聚焦海洋高端装备、海洋生物医药、海水淡化等新兴产业进行布局,着力形成以大项目、好项目推动海洋经济发展的良好局面。近两年,山东从省级层面集中推进现代海洋产业重大支撑性项目19个,总投资897.7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63.9亿元。今年新确定“国信2号”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等13个引领性重大项目,总投资218.3亿元。

2019年~2022年,山东累计培育省级“雁阵形”现代海洋产业集群9个,领军企业8个,全面提升了现代海洋集群协作配套能力和综合竞争优势;建设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59处、占全国的39.3%;高起点规划海上风电,布局了以渤中、半岛南、半岛北三大片区为重点的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总规模3500万千瓦,截至目前,建成投产项目2个,并网发电60万千瓦,实现了山东海上风电“零突破”。

在培育现代海洋产业人才方面,山东创新开展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蓝色人才专项,采取“领军人才+产业项目+涉海企业”模式,面向海洋产业领域遴选领军人才团队,集中攻克一批重大关键技术,研发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产品,培育一批涉海骨干企业,实现人才、科技、产业融合发展,充分发挥了人才在海洋强省建设中的引领支撑作用。截至目前,已支持领军人才团队29个,累计拨付省级资助资金3.48亿元。

“四个走在前”汇聚科技创新力量

本报讯8月3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会议指出,近两年来,山东持续推进海水淡化、高端海工装备、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碳汇等重点技术攻关项目,海洋领域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下一步,将通过实施“四个走在前”,建设海洋强省。

据介绍,2021年,山东累计投入11.3亿元,实施22项重特大项目,围绕涉海领域攻坚关键核心技术。青岛海洋国家实验室创建工作取得重大进展,我国海洋领域首个冷冻电镜中心建成并全面对外开放共享,全国首个省级海洋科技专项规划《山东省“十四五”海洋科技创新规划》正式发布。“海洋深水钻探井控关键技术与装备”等3项成果获国家科技奖,占当年度全国海洋领域获奖数60%。

山东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将通过实施“四个走在前”(“在打造高能级海洋科技创新平台上走在前、在攻坚核心技术赋能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在加快建设高水平海洋人才高地上走在前、在坚持陆海统筹构建新发展格局上走在前”)主要举措,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驱动,为新一轮海洋强省建设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具体包括:加快推进海洋领域国家实验室、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创新创业共同体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产业长远发展,启动一批重大科研专项;聚焦海洋产业转型升级和海洋未来产业培育,在深远海设施渔业、海洋新能源、海洋生物医药、智慧港口、高端海工装备、海洋碳汇和海洋生态保护等领域,实施一批省级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和科技示范项目;突出人才引领创新的战略地位,依托重大项目和重大平台,引进培育一批战略科学家、青年科研才俊和高水平工程师,打造梯队合理、结构完善、富有活力、国际领先的高端海洋科技人才队伍;规划布局一批海洋特色产业园区,加快汇聚海洋创新要素,加强海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打造海洋战略新兴产业科技集聚区,形成陆海联动、区域协同的创新发展新格局。

聚焦重点领域打响“山东海工”品牌

本报讯 海工装备是山东省的优势产业之一。在8月3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主要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山东省海洋工程装备呈现出高端化、多元化、系列化发展态势,下一步,将重点采取“链长制”等多项措施,打响“山东海工”品牌。

据介绍,近年来,山东省海洋油气开发装备优势持续提升。打造了“蓝鲸1号”“蓝鲸2号”“海洋石油119”“深海1号”等一批全球领先的海洋油气开发装备;新型海洋工程装备发展迅速,“深蓝1号”“国信1号”等深远海养殖装备全国领先,“耕海1号”首创一三产业深度融合的新海洋牧场模式,国内首个海上航天发射平台投入使用;海上风电装备产业链加速完善,主轴、发电机、铸件、塔筒、法兰、海缆等产业链环节优势持续提升;海洋科考装备加快发展,“蛟龙”号、“向阳红01”科考船、“科学”号科考船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深海装备投入使用,深海智能浮标、海洋核心传感器等取得突破。

该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山东将聚焦3个方面,打响“山东海工”品牌。一是重点瞄准三大领域,打造全国领先优势。聚焦超大型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极地油气钻井平台等海洋油气矿产开发装备,深远海智能养殖网箱和养殖工船、漂浮式海上风机等新型海洋工程装备,海洋核心传感器、智能水下机器人等海洋信息装备,在科研专项、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方面给予重点支持,打造高端引领、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山东海工装备产品体系。

二是突出三核引领,形成多点支撑合理布局。充分发挥青岛、烟台、威海三市在总装建造、产业配套、协同创新等方面的核心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济南、淄博、东营、潍坊、济宁、日照等市配套支撑作用,推动区域协同联动,积极争取工业和信息化部支持,在深远海养殖装备、内河船舶等领域开展试点示范,并在特色产业集群和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建设工作中给予重点支持,打造山东半岛高端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聚集区。

三是大力实施“链长制”,构建良好产业生态。深入实施“链长制”,联合相关部门和单位形成良好合力,着力提升青岛北海造船、中集来福士等“链主”企业引领力和竞争力,在产业链上下游加快培育一批“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企业,推动“链主”企业带动“专精特新”企业卡位入链共同发展。组织省内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企业与钢铁企业建立应对钢铁价格波动的风险共担机制,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