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美丽海洋

信息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作者:丁全利 陶以军 路文海 梁志翔 发布时间:2021-10-25

近年来,国家海洋信息中心海洋生态研究室团结协作、干事创业,在海洋生态研究业务领域持续深耕发力、取得佳绩,成为支撑国家海洋生态保护工作、海洋自然资源管理的一支技术骨干力量。不久前,国家海洋信息中心海洋生态研究室被授予全国青年文明号集体。

以钉钉子精神,持续深耕海洋生态研究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海洋生态系统整治修复、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各项工作积极推进。同时,海洋生态系统退化、海洋生态灾害频发、珍稀生物濒危等问题仍然存在。

作为支撑国家海洋生态保护工作的技术力量团队,国家海洋信息中心海洋生态研究室深感责任重大。2018年机构改革后,国家海洋信息中心海洋生态研究室持续改革创新,凝聚青年干部,干事创业。

何处着手?

他们的选择是:加强学习,提高认识,提高能力。海洋生态研究室工作人员深刻认识到生态问题的综合性,积极开展支部交流,牵头组建了海洋生态分类分区、海洋生态产品、海洋碳汇等多个跨部门、跨学科专班,促进“生态+”多学科业务融合。

面对生态业务新、领域广以及团队成员缺乏经验等问题,他们强化一线调研实践,创造环境让支部党员勇挑重担,以钉钉子精神,持续深耕发力。

近两年,国家海洋信息中心海洋生态研究室编制专著4本,研制标准5项,申请专利6个,年度成果转化合同额逾千万元。

构建业务体系,支撑海洋自然资源管理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海洋生态研究室以生态基础底图为基础,以“双评价”“两空间内部一红线”、保护地、生态产品、生态修复等为核心,以数据信息平台为支撑,形成服务国家和地方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业务体系。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是构建海洋生态多源数据体系,建设运维全国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平台,支撑全国海洋生态预警监测数据业务化接收、处理及生态图集成展示,开展海岸带生态系统遥感识别,完成《海岸带典型生态系统分布图集》等,筑牢海洋预警监测数据基础。

二是研发海洋生态分类分区方法,完成《海洋生态分类指南(试行)》《中国近海生态分区(试行稿)》并印发实施。完成北极生态分类和分区研究,开展南极生态分区研究,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空白。

三是研发海洋“双评价”技术方法和海洋“两空间内部一红线”技术要点,并在全国印发实施,完成全国海洋“双评价”,指导、审核全国海洋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培训800余人次。

四是梳理全国海洋保护地信息,持续动态监测保护地内人类活动。

五是建设全国海洋生态修复监管系统,编制“蓝色海湾”工程季报年报及社会资金参与生态修复等政策研究报告。

六是开展海洋生态保护补偿和生态产品研究,支撑《生态保护补偿条例》制定,牵头全国海洋碳汇工作,研究全国海洋碳汇工作总体方案。探索海洋生态产品界定、分类、价值核算方法和价值实现路径模式,编制《海洋生态产品分类》《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等报告。

七是持续推进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中国欧盟海洋栖息地制图等国际合作,引入国际领先理念,传播中国方案。

拼搏奉献,传播海洋生态文明理念

目前,海洋生态研究室团队由19名科研人员组成,其中党员14人,博士硕士18人,高级职称9人。多年来,海洋生态研究室坚持“团结、奉献、传承、创新”的团队精神,以其青春活力与满腔热情,不断传播、践行海洋生态文明理念。

为了攻克新业务领域技术难题,海洋生态研究室团队成员发挥各自专业优势、协作配合,一遍遍试算、修改,技术路线一次次修正完善,最终打开了业务新局面。

为了做好海洋“双评价”,他们白天集体头脑风暴,讨论研究技术方法,晚上自主学习地理信息系统操作。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团队所有成员从“GIS小白”成长为GIS软件能手,海洋“双评价”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为了做好海洋生态分类分区,团队成员采用专班模式进行多轮、持续性封闭工作,最终建立了我国海洋生态分类分区方法。

工作之余,海洋生态研究室又是一个充满活力的青年集体。运动会上、歌唱比赛场上,他们展现出了青春的风采:文艺汇演的舞台上,他们用精彩的创意一次次感动着台下的观众,多次获得国家海洋信息中心文艺汇演一等奖;他们热心公益,走进小学、街道,讲述蓝色故事,鼓励更多青少年和社会公众加入保护海洋生态的队伍,宣传海洋生态文明理念……

未来,他们将继续以“青年文明号”为旗帜,坚定前行,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与自然资源管理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