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提质增效推进海洋旅游高质量发展

信息来源:中国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21-09-16

中共福建省委十届十二次全会强调,加快建设“海上福建”,积极发展滨海旅游业。福建“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丰富滨海旅游产品,培育福建特色的邮轮旅游产业;培育生态旅游、文化旅游、海洋旅游等新业态发展”。福建省人民政府印发的《加快建设“海上福建”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将“打造国际滨海旅游目的地”作为重点任务,强调积极发展邮轮产业、建设休闲度假旅游岛、培育海洋旅游精品、加快发展休闲渔业。海洋旅游是指在海滨地区、近海、深海、大洋的各种旅游休闲现象,易于催生新业态和新模式,是我国最具发展潜力的海洋产业之一,也是福建“十四五”期间重点培育的行业,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福建海洋资源得天独厚,海洋旅游发展潜力巨大。全省海域面积达13.6万平方公里,大陆海岸线3752公里,居全国第2位;可建万吨级以上泊位的深水岸线210.9公里,居全国首位;全省有海岛2214个,居全国第2位。近年来,福建突出海洋文化优势,依托海丝文化、妈祖文化,拓展蓝色滨海旅游带。截至2021年7月,已沿海岸线打造了7个5A级景区、3个世界文化遗产、1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个自贸区,海洋旅游和文化创意投资额突破100亿元,海洋旅游发展成效显著。

但是,也要看到,福建推进海洋旅游高质量发展面临以下困境:一是规划不足、基础不强,有待深挖系统性、精细化的发展模式。目前海洋旅游尚未形成系统科学的前瞻性发展专项规划,海洋资源挖掘不够,开发利用程度低,仍处于粗放发展阶段。海洋旅游发展的交通、接待等基础设施无法有效支撑高质量的海洋旅游体验。二是业态不足、淡季不活,有待开发全时化、深度化的体验性产品。目前海洋旅游产品存在同质化现象,旅游要素尚未充分挖掘,产品供给丰富度不高。受冬春淡季制约,海洋旅游全时段利用有待提升。三是人才不足、营销不佳,有待打造知名度高、影响力强的海洋旅游品牌。东南沿海省份中,唯有福建尚未建设综合性海洋大学,海洋人才持续供给疲软,海洋旅游营销观念、营销手段有待更新,宣传模式有待丰富。四是保护不足、体系不全,有待建立全方位、系统化的生态保护。海洋旅游开发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较为突出,海洋生态亟待构建全方位的保护体系。

“十四五”期间,福建省可加强科学谋划,多措并举,全面提质增效,从根本上突破海洋旅游发展面临的困境,解决好海洋旅游持续发展的动力问题,推进福建海洋旅游健康、高质量发展。

规划开海,做强基础,全要素深挖。一是系统科学编制沿海区域综合发展规划,编制海洋旅游发展整体规划及海峡、海湾、海岛、海岸、海滩等各类旅游专项规划,依托三都澳、闽江口、湄洲湾、泉州湾、厦门湾、东山湾等六大海洋经济密集区,建设与之相配套的六大海洋休闲旅游圈,贯通宁德霞浦、福州长乐、莆田湄洲岛、泉州晋江、厦门岛、漳州东山等重要节点,形成海洋旅游多点联动发展格局。二是做好六大海洋休闲旅游圈、六大海洋旅游关键节点的旅游要素挖掘,海洋旅游开发与建设中融入“商、养、学、闲、情、奇、信”等要素,将文化、体育、康养、教育、医疗、制造、生态、信息等多要素与旅游融合发展。三是加强福建海洋旅游基础接待设施建设,形成从旅游者落地到进行海洋旅游体验的全过程配套服务,衔接好大交通与小交通、景区景点间的基础交通服务,建设好海洋旅游的餐饮、住宿、游乐、购物等配套接待设施,推进海洋旅游服务智慧化,开发海洋旅游智慧云平台与微信小程序,搜集海洋旅游相关景点、线路、酒店、美食、购物、攻略等方面基础数据,为旅游者提供智能导航、行程规划、线路查询、旅游攻略等智慧旅游基础服务。

产业兴海,做活利用,全谱系开发。一方面,横向拓展海洋旅游业态,大力推进产业融合。推进“海洋旅游+体育”,打造帆船体育、潜水冲浪、低空飞行、水上飞行器、游艇体验、潜水、休闲浮潜、技术深潜、海底探险、海上钓鱼、岛上露营、岛上运动、岛上徒步、游艇巡岛等海洋体育旅游产品;推进“海洋旅游+康养”,积极与中医、美食、禅修、健身等业态融合,开发海洋温泉医疗、海岛禅修、高端疗养等海洋康养类产品;推进“海洋旅游+文化”,深化海丝文化、海洋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宗教文化、妈祖文化、渔女文化、渔村文化等诸多特色海洋文旅融合项目开发;推进“海洋旅游+渔业”:建设海洋牧场生态综合体,做强“渔夫垂钓”“渔家乐”“渔家民宿”等休闲渔业旅游品牌;推进“海洋旅游+节事”:结合传统节庆、婚俗、民间歌舞、戏曲、风土人情、渔猎文化、传统手工技艺、传统服饰、传统饮食等民间文化艺术资源,推出一批沙滩啤酒节、葡萄酒节、音乐会、旅游演艺节目与大型实景演出;推进“海洋旅游+教育”,建设一批海上研学旅行基地,推广海峡、海湾、海岛、海岸、海滩等地差异化研学旅行。另一方面,纵向深化海洋旅游产品,大力推进海洋旅游全时段利用。发挥福建温热气候优势,培育海水热疗、海水温泉、冬季海鲜美食节等项目,打破冬春淡季旅游瓶颈;打造“海上夜市”“海上演艺”“海上灯光秀”等夜间体验项目和海峡、海湾、海岛、海岸、海滩等不同区域的海洋夜间旅游产品,提升海洋旅游利用率。

人才强海,做深营销,全社会联动。一是探索创办综合性海洋大学,搭建海洋旅游人才培养平台,结合福建海洋旅游发展所需的各类人才,针对性制订培养计划,为福建海洋旅游健康发展持续提供人才供给。二是持续优化教学模式与人才培养结构,创建校企合作平台,通畅科技成果转化渠道,实施海洋人才奖励资助,培养海洋旅游高级人才。三是实施人才团队引进计划,落实人才优惠政策,为海洋旅游科技创新发展提供智慧源泉。四是加强联合营销,大力提升福建海洋旅游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推动部门联合,强化文旅与体育、渔业、商务、卫生等相关部门和领域协调合作,坚持将海洋旅游资源宣传和旅游产品推介纳入全省招商引资、外事宣传、区域协作、闽台交流等活动;推进业界联动,探索建立“吃、住、行、游、购、娱”等多要素组合和各要素企业一体化营销,互推优惠、互享客源、互惠互利;推进媒体联姻,主攻强势媒体,在中央电视台、省级卫视和大型门户网站等主流媒体制作播出专题节目。广泛借助抖音、短视频、Vlog、小程序、小红书等新媒体,针对网络热点事件创意开展主题营销活动,全面提升福建海洋旅游品牌影响力。

生态护海,做细方案,全覆盖保护。兼顾海洋旅游资源开发与海洋生态保护,深化海洋生态综合治理,严格实施海岸带美化提升工程、滨海湿地生态修复工程、海漂垃圾综合治理工程、海洋环境风险处置工程,全面优化海洋生态;探索设立海洋自然保护区,特别是建立特殊敏感生态系统保护区;建立海洋生态环境预警机制,细化海洋生态风险评估指标,推动海洋环境污染监测、评估与治理走向常态化;建立陆海统筹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防治陆源污染和海源污染之间的相互转换;避免竭泽而渔,为海洋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养护制定长远规划,增强资源开发主体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意识;落实海洋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探索实行海洋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制度,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海洋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海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

(作者单位:华侨大学旅游学院。本文系2021年度福建省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提升福建海洋经济竞争力的对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