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世纪卷轴上的责任和担当

信息来源:国家海洋信息中心 作者:薛惠芬 发布时间:2021-06-17

海,国之家门,家之命脉。在黑暗中呻吟,在迷蒙中徘徊的那片海,百年前被昂然而起的旭日照耀。那双混沌的眼,睁开了,渐渐清澈、透亮。这是中国共产党百年风华长廊里的一幅蓝色画卷,而海洋档案正是这幅画卷的载体。作为海洋事业发展的历史记录和国家记忆重要的组成部分,海洋档案不仅承载着无数海洋工作者搏击沧海的印记,更是我国海洋事业发展的见证和不可或缺的信息资源。每份文件,每本记录簿,每个数据,每张照片,每段音视频,乃至每位亲历者的动情回忆,都是这幅百年长卷上的一滴浓墨。

蓝色印记“档案展厅”

习近平总书记早在浙江工作时就指出,档案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经验得以总结,规律得以认识,历史得以延续,各项事业得以发展,都离不开档案。海洋档案工作正是以这种高度的认知和责任感,为守护这幅蓝色画卷贡献力量。从上世纪80年代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项目档案管理工作始,海洋档案工作完成了10多个海洋重大项目档案在国家层面上的集中统一管理。进入21世纪,国家海洋行政管理部门根据档案工作统一部署,先后两次组织完成了原国家海洋局局属13个单位2000年及以前形成档案的进馆工作,大量的历史档案和资料,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甚至成立之前形成的一批珍贵档案得以抢救和永久保管。近年来,海洋档案工作又深入拓展资源建设渠道,通过购买、接受捐献、原件复制和口述录音录像等手段,广泛收集散存在个人手里的珍贵档案资料。一幅舆图,一份旧报纸,一张老照片,一本亲历者日记,一段难忘的瞬间……,蓝色画卷在这些多彩记录的补充下,呈现得更加细腻、丰富和生动。

海洋档案工作场景

党的十九大闭幕后,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中共一大会址和嘉兴南湖红船时指出,我们是为了不忘初心、坚持真理而来,我们的初心、真理就蕴含在这些档案之中。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档案以其特有的文化属性和历史属性,发挥着前所未有的作用2021年1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正式施行,其中第三十四条“……开发利用馆藏档案,通过开展专题展览、公益讲座、媒体宣传等活动,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在法律层面上明确了档案工作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海洋档案不仅具有极强的海洋科学属性,也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和历史信息。海洋档案工作不辱使命,创新史料收集和开发利用深度融合的工作模式,以海洋事实、海洋人物为主要表现对象,挖掘档案信息,创作多类型的档案短视频,布设专题和主题展览,编撰档案史料故事,精心打造“蓝色摄像头”“蓝色印记”展厅等海洋文化宣传品牌,营造讲述海洋故事、宣传海洋意识、弘扬海洋精神、传承海洋文化的档案工作环境,将“深闺”珍品推向大众视野,更好地发挥了档案存史资政育人的作用。

蓝色摄像头部分作品

今天,我们仰望这幅画卷,中国海洋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一个个画面跃然眼前。可以看到,新中国成立之初,“海洋学”还是空白科门,随着“中国海洋的综合调查及其开发方案”列入《一九五六~一九六七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一场轰轰烈烈的全国海洋综合调查在社会主义建设大潮中拉开了新中国海洋事业发展的序幕。可以看到,上世纪80年代起,从梦圆“查清中国海、进军三大洋、登上南极洲”,到实施海洋综合管理、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环境、维护海洋权益和参加全球海洋治理,中国海洋在社会主义改革发展进程中从未缺席。也可以看到,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海洋迈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坚实脚步,深海国之重器、海上大国工程惊鸿出世,在海上丝绸之路、海洋命运共同体等构想指引下,中国海洋必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绽放出璀璨光华。仰望这幅画卷,我们看到红色血脉在中国18000公里海岸线、300万平方公里的主张管辖海域上代代赓续。我们清楚地知道今日中国的海洋从何处来、新时代的海洋向何处去。

蓝色画卷在延伸,海洋档案工作初心不变,为党建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也将在这幅蓝色画卷上留下一片色彩。(薛惠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