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海洋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状况

信息来源:国家海洋局网站 作者: 发布时间:2013-04-01

2.1 海洋生物多样性

2012年春、夏季,以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和关键生态区域为重点,在我国管辖海域994个站位开展了海洋生物多样性状况监测,监测内容包括浮游生物、底栖生物、海草、红树植物、珊瑚等生物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共鉴定出浮游植物636种,浮游动物704种,大型底栖生物1 087种,海草7种,红树植物10种,造礁珊瑚68种。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的物种数和生物多样性指数从北至南呈增加趋势,符合其自然分布规律。

渤海区域鉴定出浮游植物182种,主要类群为硅藻和甲藻;鉴定出浮游动物77种,主要类群为桡足类和水母类;鉴定出大型底栖生物343种,主要类群为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2008年以来,渤海湾和莱州湾海域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呈上升趋势,滦河口-北戴河海域底栖生物多样性指数呈下降趋势,黄河口和莱州湾海域底栖生物多样性指数呈上升趋势。

黄海区域鉴定出浮游植物214种,主要类群为硅藻和甲藻;鉴定出浮游动物66种,主要类群为桡足类和水母类;鉴定出大型底栖生物250种,主要类群为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2008年以来,苏北浅滩海域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多样性指数均呈下降趋势。

东海区域鉴定出浮游植物336种,主要类群为硅藻和甲藻;鉴定出浮游动物237种,主要类群为桡足类和水母类;鉴定出大型底栖生物459种,主要类群为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2008年以来,长江口海域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呈下降趋势,长江口和闽东沿岸海域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呈下降趋势,乐清湾海域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呈上升趋势。

南海区域鉴定出浮游植物438种,主要类群为硅藻和甲藻;鉴定出浮游动物586种,主要类群为桡足类和水母类;鉴定出大型底栖生物587种,主要类群为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和脊索动物;鉴定出海草7种,红树植物10种,造礁珊瑚68种。2008年以来,珠江口和大亚湾海域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均呈上升趋势,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均呈下降趋势,珠江口海域底栖生物多样性指数呈下降趋势,大亚湾海域底栖生物多样性指数呈上升趋势。

W020130401478522288917.jpg

W020130401478522355097.jpg

W020130401478522387249.jpg

2.2 重点监测区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

2012年,对重点监测区的河口、海湾、滩涂湿地、珊瑚礁、红树林和海草床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处于健康、亚健康和不健康状态的海洋生态系统分别占19%、71%和10%。

W020130401478522403029.jpg

W020130401478522426106.jpg

*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分为健康、亚健康和不健康三个级别:

健 康:生态系统保持其自然属性。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结构基本稳定,生态系统主要服务功能正常发挥。环境污染、人为破坏、资源的不合理开发等生态压力在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范围内。

亚健康:生态系统基本维持其自然属性。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结构发生一定程度变化,但生态系统主要服务功能尚能发挥。环境污染、人为破坏、资源的不合理开发等生态压力超出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

不健康:生态系统自然属性明显改变。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结构发生较大程度变化,生态系统主要服务功能严重退化或丧失。环境污染、人为破坏、资源的不合理开发等生态压力超出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

2.2.1 河口生态系统

河口为河流与海洋相互作用的区域,是许多重要海洋经济生物的产卵场、索饵场和栖息地。2012年,监测的典型河口生态系统均呈亚健康状态。

双台子河口、长江口和珠江口海水富营养化严重;滦河口-北戴河大型底栖生物密度偏低,浮游植物丰度偏高;黄河口大型底栖生物密度、生物量偏低,浮游植物丰度偏高;长江口浮游植物丰度异常偏高且大型底栖生物量偏低;各河口区鱼卵仔鱼密度总体较低。

2.2.2 海湾生态系统

海湾是深入陆地形成明显水曲的海域,是人类从事海洋开发活动的重要场所。2012年,监测的海湾生态系统多数呈亚健康状态,锦州湾和杭州湾生态系统呈不健康状态。

受围填海等人为活动的影响,锦州湾栖息地丧失严重;渤海湾浮游植物丰度异常偏高;杭州湾海水富营养化严重,栖息地面积缩减,大型底栖生物密度偏低;各海湾鱼卵仔鱼密度总体较低。

2.2.3 滩涂湿地生态系统

滩涂湿地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护岸减灾和维持区域生态平衡等功能,是应对环境变化的缓冲区。2012年,苏北浅滩滩涂湿地生态系统呈亚健康状态。

苏北浅滩湿地围垦速度较快,滩涂植被现存量较低,栖息地面积大规模缩减,浮游植物丰度偏高,浮游动物密度偏低。

W020130401478522453535.jpg

2.2.4 珊瑚礁生态系统

珊瑚礁生态系统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极高的生产力水平,同时也是重要生态旅游资源。2012年,雷州半岛西南沿岸和广西北海珊瑚礁生态系统呈健康状态,海南东海岸和西沙珊瑚礁生态系统呈亚健康状态。

海南东海岸和西沙等区域的造礁珊瑚平均盖度处于较低水平,硬珊瑚补充量较低,部分监测区域有长棘海星和核果螺等敌害生物侵害珊瑚的现象。

2.2.5 红树林生态系统

红树林具有稳定和保护海岸的重要作用,为许多海生和陆生生物提供栖息地和食物,是部分海洋鱼类的重要繁育场所。2012年,广西北海红树林生态系统呈健康状态,北仑河口红树林生态系统呈亚健康状态。

监测的红树林生态系统栖息地状况良好,红树林面积保持稳定。广西北海山口红树林监测区域红海榄、白骨壤等红树群落均呈良好生长状态,植株高大,林相整齐。北仑河口红树林监测区域底栖生物密度和生物量偏低。

2.2.6 海草床生态系统

海草床是生产力和生物多样性较高的生态系统,具有净化水体、防浪护岸的功能,是众多经济鱼类和濒危动物的栖息和繁育场所。2012年,海南东海岸海草床生态系统呈健康状态,广西北海海草床生态系统呈亚健康状态。

W020130401478522484728.jpg

2.3 海洋保护区生态状况

2012年,对全国32个国家级海洋保护区开展了监测,其中海洋生物物种类保护区19个;海洋自然遗迹类保护区13个。监测结果表明,海洋保护区环境质量状况良好,主要保护对象或保护目标基本保持稳定。

2.3.1 海洋生物物种类保护区

环境质量状况

大部分海洋生物物种类保护区环境质量状况良好。保护区海水中化学需氧量、溶解氧和石油类等监测要素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站位比例均在66%以上;沉积物中有机碳、硫化物和石油类等监测要素均符合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

保护对象或保护目标状况

文昌鱼、中华白海豚、鸟类、珊瑚、红树植物、水仙花等重点保护的野生生物基本保持稳定。

昌黎黄金海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文昌鱼栖息密度为10~300个/平方米,平均为98个/平方米;生物量变化范围为0.2~18.5克/平方米,平均为5.9克/平方米。2002年以来,文昌鱼的栖息密度和生物量总体呈下降趋势,2011年和2012年略有回升。文昌鱼栖息地退化,砂含量变化及沉积物类型改变,文昌鱼分布区向深水区延伸,主要分布在新开口与大蒲河口外5~15米等深线海域范围内。

W020130401478522526534.jpg

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监测到鸟类52种,主要有黑鹳、东方白鹳、天鹅、凤头等。

普陀中街山列岛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鸟类种群数量保持稳定,主要鸟类粉红燕鸥和黑枕燕鸥均出现200只以上的种群。

象山韭山列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监测到黑尾鸥成鸟450只,幼鸟200余只,表明本年度黑尾鸥在韭山列岛成功繁殖。

南麂列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野生水仙花10月中旬已大量发芽,平均株高32.6厘米,平均密度为295株/平方米。

乐清市西门岛海洋特别保护区监测到鸟类40种,苍鹭和矶鹬为最常见种类,春季有中勺鹬、翻石鹬,翘嘴鹬、铁嘴沙鸻、灰尾漂鹬、蒙古沙鸻等候鸟出没,秋、冬季有黑尾鸥、红脚鹬、黑腹滨鹬等候鸟出没。保护区红树林主要品种为秋茄,面积13公顷,株高0.2~3.9米,平均密度为2.0万株/公顷。

厦门珍稀海洋生物物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文昌鱼栖息密度为4~363 个/平方米,平均为91个/平方米;生物量变化范围为0.01~13.8克/平方米,平均为3.29克/平方米。2010~2012年文昌鱼的栖息密度和生物量总体呈回升趋势。中华白海豚种群数量总体稳定,共发现中华白海豚136次、428头次,其中火烧屿观测点发现64次、234头次。

W020130401478522532693.jpg

广东徐闻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活珊瑚盖度为5~44%,平均为19%;石珊瑚死亡率为0.5~16.7%,平均为8.3%,较上年明显降低。

广西山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有桐花树、木榄、秋茄、白骨壤、红海榄等品种,株高0.5~5.9米,平均密度为0.5万株/公顷;圈林养殖、人为挖掘和虫害导致区内红树林密度有所下降。

广西北仑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树林面积1 274公顷,主要有桐花树、木榄、秋茄、白骨壤、海漆、露兜、黄槿、水黄皮、老鼠簕等品种。

海南万宁大洲岛国家级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监测到珊瑚43种,活珊瑚盖度为10~30%,平均为20%。

海南三亚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监测到珊瑚47种,活珊瑚盖度为1~60%,平均为24%。

2.3.2 海洋自然遗迹类保护区

环境质量状况

大部分海洋自然遗迹类保护区环境质量状况良好。保护区海水中化学需氧量、溶解氧和石油类等监测要素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站位比例均在74%以上;沉积物中有机碳、硫化物和石油类等监测要素符合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的站位比例均在95%以上。

保护对象或保护目标状况

陆连岛沙堤、海岸沙丘、牡蛎礁、贝壳堤、海底古森林、岛礁等重点保护的海洋自然遗迹基本保持稳定。

锦州大笔架山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由于侵蚀作用,陆连岛沙堤变宽、变矮,中段多处断裂,且其西侧出现大量淤泥。通过实施修复工程,2012年沙堤中段多处断裂情况有所恢复。

W020130401478522543197.jpg

刘公岛国家级海洋公园的牙石岛、黑鱼岛、连林岛、大泓岛、小泓岛等海岛自然风貌保存较完整,但由于长期受到海水的侵蚀,部分岛屿的基岩岸线有后退的迹象。

山东烟台芝罘岛群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的芝罘岛和江苏连云港海州湾国家级海洋公园的竹岛、秦山岛、连岛等海岛自然风貌保护完好。

江苏海门蛎蚜山国家级海洋公园内的鲜活牡蛎有熊本牡蛎、近江牡蛎和密鳞牡蛎等3种。潮间带的优势种为熊本牡蛎,其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2 199个/平方米和12 361克/平方米;熊本牡蛎的壳高介于10~78毫米,平均为30毫米,其中,壳高20~40毫米的个体在种群内占绝对优势,其栖息密度为1 803个/平方米,约占种群总栖息密度的82%。近江牡蛎和密鳞牡蛎数量较少,仅有零星分布。

象山韭山列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岛礁生态系统保持原状,基本稳定。

浙江渔山列岛国家级海洋公园岛礁保持原状,自然景观保持良好,伏虎礁领海基点保护完好。

深沪湾海底古森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监测到埋藏年限为7 000~8 000年的海底古树桩16株,埋藏的树干主茎连同直立主根深度为20~25米,基本保持稳定。

W020130401478522547828.jpg

W020130401478522547828.jpg

W02013040147852259593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