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十一五”我国海洋环境基本状况

信息来源:国家海洋局 作者: 发布时间:2011-05-25

“十一五”期间,我国海洋环境状况总体维持稳定,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占我国管辖海域面积的94%以上,可满足各类海域使用的水质要求。近岸海域沉积物质量状况总体保持良好。海洋保护区、海水浴场、滨海旅游度假区环境总体状况良好,海水增养殖区环境状况基本满足养殖活动要求。海洋赤潮灾害发生次数及面积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但近岸局部海域仍受到陆源排污、环境灾害和生境破坏等影响,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任重道远。

海洋环境质量状况 “十一五”期间,94%以上的我国管辖海域海水质量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年均面积为3.2万平方公里,与20世纪末相比已有所下降,基本局限在近岸区域,主要分布于大中型河口、海湾和部分大中城市近岸海域;海水中的主要超标物质是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全国近岸海域沉积物质量状况总体良好并保持基本稳定,但局部区域沉积物的石油类污染较严重;近岸海域贝类体内的污染物残留水平与“十五”期间基本持平。

近岸海洋生态系统状况 “十一五”期间,我国近岸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主要仍处于健康与亚健康状态,其中红树林、珊瑚礁和海草床生态系统多处于健康状态;河口、湿地和海湾生态系统基本稳定,多处于亚健康状态。“十一五”期间,我国大力加强海洋生态保护与建设,并启动了海洋生态修复工程,使得过去长期处于不健康状态的生态系统出现好转迹象。截至2010年,海洋保护区总数量达201个,与2005年相比增加30%;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的总面积增加4倍,海洋自然保护区和海洋特别保护区相结合的海洋保护区网络体系已基本形成,各种典型脆弱海洋生态系统、珍稀濒危海洋生物、具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海洋自然历史遗迹与自然景观等正逐步得到保护。

海洋功能区环境状况 “十一五”期间,重点监测的海水浴场、滨海旅游度假区水质状况总体良好,其娱乐用海功能基本得到正常发挥,但也受到溢油污染、赤潮、绿潮等环境灾害的影响。海水增养殖区环境状况总体稳定,基本满足增养殖活动的环境要求,部分养殖区水体富营养化程度较重。我国海洋倾倒区和油气区监督管理工作取得突出成效,环境状况总体稳定,未因倾倒活动或油气开发活动产生明显环境影响。

主要入海污染源状况 江河携带污染物入海和陆源入海排污口排污是影响我国近岸海洋环境质量的主要原因。“十一五”期间,长江、珠江、钱塘江、闽江等主要河流携带入海的污染物总量年均达千万吨以上。排污口污水中CODCr、氨氮、总磷等为主要超标排放物质,但其超标率近年呈显著下降趋势。海洋大气污染物沉降也是海水中营养盐和重金属污染物的重要来源。

海洋环境灾害及风险 “十一五”期间,我国近岸海域及沿海地区仍受到各种海洋环境灾害的影响。海洋赤潮灾害仍然处于多发期,年均累计赤潮发现面积为1.4万平方公里,赤潮多发区主要集中在浙江、福建、河北和天津沿岸海域。2008年以来,南黄海海域连续发生大面积绿潮灾害,对当地渔业生产及滨海旅游等开发活动产生严重影响。近年来,海洋溢油事故风险升高,相继发生了山东长岛及大连新港重大溢油事故,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一定损害。渤海滨海平原地区海水入侵和土壤盐渍化灾害严重,黄海滨海平原地区和南海部分沿海地区呈加重趋势。辽宁、山东、江苏和海南部分岸段海岸侵蚀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