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海洋灾害

信息来源:国家海洋局 作者: 发布时间:2011-05-20

2005年全省共发生赤潮、风暴潮、海浪等海洋灾害15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1.674亿元,死亡(含失踪)29人。

7.1 赤潮

2005年,继续对海州湾赤潮监控区(北纬34°44¢~34°48¢、东经119°31¢~119°35¢之间)开展了高频次、高密度的监视、监测。监控期间,发现发生赤潮次数和面积较上年大幅增加。分别于9月25日~27日、10月6日~9日、10月21日~23日、10月29日~31日发现了四次赤潮,主要赤潮生物种类为无毒的中肋骨条藻及有毒的链状裸甲藻。其中9月25日~27日发现的赤潮为自监控区设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面积超过1000平方公里。赤潮灾害影响到沿岸增养殖区,因赤潮造成的养殖直接经济损失超过500万元。

赤潮灾害发生时,及时发布了赤潮发生、发展相关的信息,启动应急预案,密切关注赤潮动态,加强了赤潮毒素的检测工作,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赤潮对养殖业的损失,保障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海州湾赤潮频发,说明该海域的生态环境有所恶化,应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W020110729412146926235.jpg

9月25日~27日海州湾发生的大规模赤潮

2005年江苏近岸海域赤潮发现情况汇总

发生时间地 点成灾面积
(Km2)
持续时间主要藻类
9.25~9.27海州湾海域10003天中肋骨条藻
10.6~10.9赤潮监控区内204天中肋骨条藻
10.21~10.23赤潮监控区内553天链状裸甲藻
10.29~10.31赤潮监控区内2003天链状裸甲藻

2004~2005年江苏近岸海域赤潮发现情况对比

年 度次 数面积(Km2)主要赤潮生物种类
2004年2100多纹膝沟藻、夜光藻
2005年41275中肋骨条藻、链状裸甲藻

赤潮发生成因分析

近年来赤潮频发的主要原因是海水富营养化、氮磷比失衡和赤潮生物适宜的环境气候条件等。

7.2 风暴潮

2005年是我国沿海风暴潮灾害严重年份。其中台风风暴潮 “麦莎(Matsa)”、“卡努(Khanun)”造成我省沿海直接经济损失1.6亿元,连云港、赣榆、灌云、东台、大丰、响水、滨海、射阳等县市受灾人口4.2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330公顷,海洋水产养殖损失面积8,220公顷,4,260吨,潮灾损毁房屋17间,损毁海塘堤防0.02公里,损毁船只24艘。

7.3 海浪

2005年,全省近海海域共发生6次因冷空气浪与气旋浪造成的沉船与人员死亡海难事故,损毁船只4艘,死亡22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41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