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概 述

信息来源:国家海洋局 作者: 发布时间:2011-05-18
2006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国家海洋局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我省海洋与渔业管理部门以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履行海洋行政职责,结合生态省建设,强化海洋综合管理,按照“二二三三六”的发展目标和工作思路,大力推进海洋环保工作的开展,推动全省海洋产业的发展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全省海洋产业产值3000亿元,比上年增长20.5%;水产品总产量757万吨,增长2.8%;渔业总产值1445亿元,水产品产值516亿元,分别增长12.4%和10.7%;渔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520元,增长4.4%。

2006年,山东近岸海域面积约9580km2,-20米等深线以内的海域面积约3万km2。在全省近岸海域组织实施了海洋环境现状调查和趋势性监测、陆源入海排污口及邻近海域监测、莱州湾生态监控区、黄河口生态监控区、赤潮监测以及海水增养殖区、海洋自然保护区、海水浴场、滨海旅游度假区和海洋倾倒区等项监测。全省共布设监测站位1024个,其中近岸海域监测站位数986个,包括趋势性监测站位54个, 贻贝监测站位27个,生态监控区监测站位63个,海水浴场监测站位15个,奥运帆赛区监测站位34个,海水增养殖区监测站位108个,赤潮监控区监测站位6个,97个入海排污口及邻近海域设监测站位679个;另有小清河入海口监测断面和海洋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站位;近海海域监测站位19个,包括8个海水水质监测站位、9个海洋倾倒区监测站位、2个放射性监测站位。

据监测,全省近岸海域主要以清洁和较清洁海域为主,全海域未达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9820平方公里,比2005年减少1560平方公里。污染区域主要分布在渤海湾南部、莱州湾和胶州湾局部海域。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近岸海域适合海洋生物生存和海水养殖、游泳的水域仍占到90%。海水养殖区海水质量除部分区域的营养盐含量超标外,其余各项指标均符合渔业水质标准。另外,有8%左右的海域受到轻度和中度污染,2%左右的海域存在严重污染的情况。近岸港口、黄河、小清河、漳卫新河入海口和沿海企业排污入海口等周围海域污染较重。沉积物质量总体良好,综合潜在生态风险低,局部海域沉积物受到重金属和有机物的污染;局部海域贝类体内的污染物残留较高,主要污染物要素为总汞、镉、铅、DDT和粪大肠菌群;绝大部分陆源入海排污口污水超标排海,其邻近海域环境污染较重。近岸海域海洋生态系统比较脆弱,莱州湾生态系统处于不健康状态,黄河口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状态,主要表现在水体营养盐失衡、生物群落结构异常和生境改变等;海水浴场环境质量优良;海洋赤潮发生率降低;重点海水养殖区水质除部分营养盐含量超标外,其它各项指标符合渔业水质标准,滨海旅游度假区的水质情况较适宜于滨海休闲娱乐活动;多数海洋倾倒区的基本功能满足海洋环保要求。

综合分析我省海洋生态环境面临的形势,喜忧参半。经过全省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的共同努力,虽然近岸海域污染面积有所减少,但是陆源污染突发事件和海上重大溢油污染事件还时有发生,而且有加重的趋势;特别是长岛、东营油污染事件及威海陆源污染海洋环境事件都对海洋环境保护工作形成了新的挑战,使海洋环境面临的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其具体表现有五个明显特点:一是海上贝类养殖区的海水水质明显好于近岸海域水质。养殖区水质好的主要原因是我省对海上养殖采取了清洁生产方式,而且贝类等海洋生物有自净能力,对水质有一定的净化作用。近岸水质差主要是农业、沿海企业生产、陆源排污和沿岸海域石油勘探开发等活动的结果。二是河流入海河口周围海域水质差,以外海域水质较好。因沿海海洋开发和入海河流给海洋带来的污水污物,仍是导致海水污染的主要对象,由此造成了湿地萎缩和岸线平直化,对海洋生态的损害是不言而喻的。三是石油类污染有逐渐加重的趋势。随着海上石油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和海洋运输业的发展,海洋石油污染和海上运输船舶碰撞造成的污染事故对海洋生态的损害呈加重趋势。四是河流入海口附近海域海洋生物数量较低。海洋生物物种对海洋污染十分敏感,一旦受到污染很容易死亡甚至灭绝。海洋生物数量减少表明入海口附近海域生物群落结构较差。五是海洋污染事故较往年增多。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全省共发生较大海洋渔业水域污染事故6起,污染面积57800多公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4.5亿元。海洋渔业资源数量明显减少,影响到黄渤海渔业资源量的补充,海洋环境污染已成为导致渔业资源衰退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