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赤潮灾害

信息来源:国家海洋局 作者: 发布时间:2008-02-03

2007年我国海域共发现赤潮82次,其中渤海7次,黄海5次,东海60次,南海10次(见图13),累计面积约11,610平方公里(见图14),直接经济损失600万元。其中有毒赤潮生物引发的赤潮为25次,面积约1,906平方公里。


本年度发现赤潮次数与上年相比减少11次,累计面积比上年减少8,230平方公里。各海区发现赤潮次数较上年相比分别是:渤海减少4次,黄海增加3次,东海减少3次,南海减少7次。

W020110729473863817814.jpg

图13 2007年各海区赤潮发现次数

W020110729473863989017.jpg

图14 2007年各海区赤潮面积统计


2007年,主要赤潮事件如下:


●2月6日~15日,广东汕头澄海、濠江和南澳岛周边海域发生赤潮,最大面积约55平方公里,主要赤潮生物为球形棕囊藻。

● 6月11日~13日,福建省平潭东澳一级渔港码头西面海域及平潭龙王头海域发生小面积赤潮,主要赤潮生物为米氏凯伦藻,海水养殖直接经济损失约为500万元。

● 6月27日~30日,浙江省韭山列岛东部海域发生赤潮,最大面积约400平方公里,主要赤潮生物为中肋骨条藻。

● 7月10日~16日,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湾海域发生赤潮,最大面积约400平方公里,主要赤潮生物为海链藻。

● 7月23日~8月6日,浙江舟山朱家尖东部海域发生赤潮,最大面积约700平方公里,主要赤潮生物为扁面角毛藻。

● 8月21日~24日,辽东湾芷锚湾近岸海域发生赤潮,最大面积约400平方公里,主要赤潮生物为链状裸甲藻、柔弱菱形藻。

● 8月24日~28日,浙江洞头海域发生赤潮,最大面积约600平方公里,主要赤潮生物为中肋骨条藻。

● 9月7日~21日,广东省汕尾港区及附近海域发生赤潮,最大面积约30平方公里,主要赤潮生物为棕囊藻,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

● 9月29日,浙江韭山列岛、南田岛外海域发生赤潮,最大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舟山东北部海域外,衢山以东至浪岗山列岛之间海域,面积450平方公里,主要赤潮生物为中肋骨条藻。

● 11月9日~22日,天津北塘、汉沽附近海域发生赤潮,最大面积约80平方公里,主要赤潮生物为浮动弯角藻,见图15。

W020110729473864177711.jpg

图15 11月12日发生在天津北塘、汉沽附近海域的赤潮


2007年全海域赤潮与去年相比,次数下降,累积面积大幅度减少。东海仍为我国赤潮的高发区,较大面积赤潮集中在浙江沿海海域。2007年上半年共发现赤潮46次,占全年的56.1%;赤潮累计面积约3,760平方公里,占全年的32.4%。引发赤潮的生物种类主要为具有毒害作用的棕囊藻、米氏凯伦藻、多环旋沟藻等和无毒性的中肋骨条藻、具刺漆沟藻等,一些赤潮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赤潮生物共同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