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海洋污染损害事件

信息来源:国家海洋局 作者: 发布时间:2008-01-15

赤潮

2000年我国海域共记录到赤潮28起(表4),比1999年增加了13起,累计面积1万多平方公里。其中,东海发现11起,累计面积达7800多平方公里;渤海发现7起,累计面积近2000平方公里,黄海发现4起,累计面积800多平方公里;南海发现6起,但累计面积不到50平方公里。

赤潮发生次数较多的有浙江、辽宁、广东、河北、福建近岸、近海海域(图15)。浙江中部近海、辽东湾、渤海湾、杭州湾、珠江口、厦门近岸、黄海北部近岸等是赤潮多发区。引发赤潮的生物以甲藻类为主,其中有夜光藻、锥形斯氏藻和原甲藻。

W020110729472764660049.gif


图15 沿海地区赤潮发生次数及面积

79日至15日,辽东湾鲅鱼圈海域发现中心区域以淡红色为主,边缘区域以淡黄色、红褐色为主,呈絮状、条带状分布的赤潮,面积约350平方公里。其西南方有近2000平方公里的水色异常区分布(图16)。

512日至16日,浙江中部台州列岛附近海域发生面积为1000平方公里的赤潮。518日在该海域再次发现赤潮,赤潮区域呈褐色条状和片状分布,长约80公里,宽约57公里,面积约4560平方公里,赤潮生物以具齿原甲藻(含有毒素)为主,密度最高值在水下2米处。520日赤潮区域扩展至5800平方公里。524日,该赤潮仍然存在,呈暗红色块状,区域较520日有所北移,面积进一步扩大。

817日,深圳坝光至惠阳澳头海域发生赤潮,面积约20平方公里,赤潮生物为锥形斯氏藻和原多甲藻。此次赤潮导致东升网箱养殖区养殖的卵形鲳参、美国红鱼、红鳍笛鲷、师鱼等大批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