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重点河口生态环境状况

信息来源:国家海洋局 作者: 发布时间:2007-09-14



河口生态系统作为近岸典型的海洋环境生态系统之一,是海洋贝类的重要栖息地和鱼类、虾、蟹等主要海洋经济生物的产卵、育幼及索饵场所,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同时,河口是陆源污染物进入海洋环境的主要途径,由于受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河口生态系统承受着巨大压力,生态健康面临严重威胁。2003年对双台子河口、黄河口、长江口和珠江口生态监测结果表明:

双台子河口

河口区域活性磷酸盐污染严重,为1984年来最高水平,营养盐比例失衡。10米等深线内表层盐度最高为34.3,较往年明显升高,低盐度区域面积减小。监测到的黄姑鱼卵平均密度为180个/百立方米,仔鱼数量50个/百立方米;小黄鱼仔鱼数量为210个/百立方米。与80年代同期相比,鱼卵和仔鱼的种类及数量均明显降低,适于多种鱼类及其他海洋生物胚胎发育和幼体孵化的生境逐渐丧失,产卵场的功能严重退化。底栖生物趋向个体小型化,生物多样性降低,栖息密度显著增加,小型底栖贝类占绝对优势,经济生物数量明显减少,河口生态系统的经济价值显著下降。

黄河口

河口区表层海水的最高盐度已达34.2,与1959年同期相比,增加了约25%,黄河淡水输入量的逐年减少,是导致该区域海水盐度增加的主要原因。盐度增加促使适宜低盐度环境发育和生长的海洋生物的生境范围逐渐减小,鱼卵种类显著减少,密度降低。入海径流量的减少同时导致河口区域营养盐入海量的下降,海洋初级生产力水平降低,浮游植物生物量仅为1982年的50%。底栖动物的栖息密度和生物量降低,河口区生态结构发生较大改变。

长江口

河口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含量超标严重,营养盐比例严重失衡。浮游植物数量激增,部分区域叶绿素a的含量高达16.4微克/升,致使邻近海域赤潮频发,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珠江口

珠江口为我国南海鱼类重要的产卵场,鱼卵及仔鱼的种类丰富,数量多。监测结果表明,2003年由于珠江口部分海域长期受到营养盐和铅、镉等重金属污染,康氏小公鱼、石首鱼、小沙丁鱼等10余种鱼类产卵和康氏小公鱼、凤鲚、眶棘双边鱼、鰕虎鱼等多种仔鱼的正常发育受到威胁。

《全国海洋功能区划》将中国管辖海域划定了港口航运区、渔业资源利用与养护区、矿产资源利用区、旅游区、海水资源利用区、海洋能利用区、工程用海区、海洋保护区、特殊利用区和保留区等10种主要海洋功能区。其中:渔业资源利用与养护区是指为开发利用和养护渔业资源、发展渔业生产需要划定的海域,包括渔港和渔业设施基地建设区、养殖区、增殖区、捕捞区和重要渔业品种保护区;旅游区是指为开发利用滨海和海上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需要划定的海域,包括风景旅游区和度假旅游区等;海洋保护区是指为保护珍稀、濒危海洋生物物种、经济生物物种及其栖息地以及有重大科学、文化和景观价值的海洋自然景观、自然生态系统和历史遗迹需要划定的海域,包括海洋和海岸自然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海洋生物物种自然保护区、海洋自然遗迹和非生物资源自然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特殊利用区是指为满足科研、倾倒疏浚物和废弃物等特定用途需要划定的海域,包括科学研究试验区和倾倒区等。